如意道:“蝼蚁尚且偷生,奴婢自然也怕死,但奴婢认为自己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阳公主道:“所以你认为你有选择的权力?”
如意道:“奴婢卑微,知道自己冒犯长公主殿下的后果,奴婢愿意承担。”
高阳公主知道如意现在已经是以死明志,她多数无益,并且她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说道:“既然你想死,那本宫就成全你。”
如意道:“奴婢还有一个请求,忤逆殿下是奴婢的罪责,只是希望奴婢死后长公主殿下莫要牵连奴婢的家人。”
高阳公主道:“呵呵,你在外面折辱了本宫的颜面,现在居然还敢提要求?那就看本宫的心情吧,本宫事成死你一人出气,本宫事不成,那就杀你全家泄愤,你最好日日念经祈祷本宫事成吧,这也是你做出这个选择应得的结果。”
如意还想求一求高阳公主,可是高阳公主已经在一声冷哼后转身离去,哪怕是如意跪在雪地上苦苦哀求也没有任何回应。
如意终究还是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了祸端,这时候她更加绝望的流泪。
在如意还跪坐在地上哭的时候,又是一个声音响起,“看着你这一副失魂落魄的可怜模样,还真是让人欣喜啊,你好,武如意。”接着是一声轻笑,是萧未央来了。
萧未央在如意进宫后就失去李治的宠爱,这是轻的,她的儿子失去太子的位子才是萧未央心中永远的痛,不然她的儿子李素节做了太子,她就有成为皇后的可能性,是武如意改变了她的命运,现在武如意落魄,萧未央怎么可能不来落井下石?她杀了武如意的心都有,但也不是现在,她不确定李治对武如意会不会旧情难忘,但宫里的女人从来都是只闻新人笑,谁知旧人哭,所以在李治遗忘如意之时就是萧未央杀如意之日,后宫那么多美女,萧未央认为这件事不难。
高阳公主和萧未央两面夹击,武如意似乎只有死路一条,无声无息的死亡。
在如意离开之后,李治也并没有过得轻松,毕竟朝堂上还有内忧外患在等着他,新罗求援的使者依旧留在长安城等待大唐皇帝对高句丽和百济的出兵,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在等待皇帝对魏王李泰回归这件事的最终决定。
可是李治对这些事都是有心无力,他想对高句丽出兵了却李世民的遗愿,却连长孙无忌在这件事情上都不支持他,更别说其他朝臣,李治仿佛看到了父皇当年想要出兵高句丽被百官阻挡的重演,可是父皇有推到魏征的墓碑做借口,自己有谁呢?自己只是穿着龙袍听命于人的皇帝。
这两件事成了朝堂每次朝议都避不开的话题,从永徽三年(652年)一直吵到永徽四年(653年),对于新罗和高句丽一事最终还是长孙无忌“说服”了李治,说是“说服”,不如说是长孙无忌替李治下了决定,一来因为朝臣对此战支持者寡,这就是失了人和,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失了人和那就不宜对高句丽开战,再加上李泰回归的事,皇上也需要攘外必先安内,那就更不合适对高句丽一战,所以只是降下圣旨一道:“朕万国之主,岂可不恤危藩(新罗)!王所兼新罗之城,并宜还其本国......解患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无战争之劳。若不从命,便支持新罗同百济决战,亦令高句丽不许远相救恤,若不承命,即令辽东诸藩渡辽泽入高句丽,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然后命令驻守辽东的牛进达整备军伍,做备战的姿态。
这样恩威并施之下也算是暂时缓解百济和高句丽对新罗的威胁,但这何尝不是老谋深算的渊盖苏文对大唐新皇帝的试探?
在解决新罗求援之后,摆在李治面前的就是宗室陈情李泰回归长安之事,高阳公主没有了武如意这条美人计并不能阻挡她计划的实行,她说服了更多的朝臣来支持宗室,这也是这件事拖这么长时间的原因,但好在情况一直在想着高阳公主预想的方向发展,李泰回归指日可待。
这才是李治面对的最大难题,也是他对高句丽选择长孙无忌建议的不开战的原因之一。
可是李治又能有什么办法?想要李泰回来是宗室诸王的请愿,从身份来说李治也是宗室的一份子,他不可能在李泰回归这件事上面明说“不”,不然只怕会失了宗室诸多王侯的心。
李治不能开口,那长孙无忌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拒绝此事,毕竟他长孙无忌只是监国,不是皇帝,他不可能完全替李治做主,这件事就这样左右为难的卡在这里,想到最后,还是长孙无忌看着在李治怀中逗乐的李弘,就想到了已经离开的武如意,当初武如意离开是对高阳公主美人计的釜底抽薪,那如果李泰自己拒绝回来是不是也是对宗室希望他回来的釜底抽薪?假如李泰自己不愿意回来,那宗室的请愿算得了什么?所以长孙无忌的想法是想办法让李泰自己放弃回归的意愿,可是均州就是困守李泰的牢笼,说服李泰就是一个难题,这件事长孙无忌不得已自己亲自动身前往均州见一见自己这个多年未见的外甥。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那他就是李治的舅舅,又何尝不是李泰的舅舅?他还是李承乾的舅舅,可以说这三兄弟都是长孙无忌看着长大的,从呱呱婴孩,到稚发垂髫,到束发总角,到弱冠之年,可以说这三个孩子就是长孙无忌自己的孩子,只可惜他们身在帝王家,然后就是身为太子的李承乾的谋逆,这件事是对李世民的打击,又何尝不是对长孙无忌的打击。
在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长孙无忌也是太子三师之一,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好李承乾,结果还是发生了李承乾谋逆的惨剧。
在李承乾之后长孙无忌事实上是想要支持自己另一个外甥魏王李泰上位太子,李泰也为此特意拜访了自己的舅舅。
但紧接着就在李佑的府上搜查出了李佑和李泰来往的书信,这才知晓这一切阴谋的起点是李泰,再然后就是李泰对李治的威胁。
在李世民无意间听到李泰对李治的威胁之后,为了达到自己三子共存的目的,也就没有册立李泰的心思,因为李泰上位李承乾和李治必死无疑,所以就想到了立李治为太子,为了说服长孙无忌,也就把这件事说给了长孙无忌,这是他对长孙无忌的信任,也就仅此一人而已,所以长孙无忌也是当年事情内情的知情者,也是他改旗易帜开始支持李治上位的原因,他也不想自己的三个外甥自相残杀,这也是为了告慰妹妹长孙皇后的在天之灵。
所以不管是没有教导好李承乾,还是没有照顾好李泰,长孙无忌心中总是有愧意,也是他这些年不想面对李泰的原因。
眼下李泰一心想要回来,并且已经得到宗室诸王的协助,长孙无忌不得已只能去亲自去看看自己的这个外甥,只求十年前兄弟阋墙的惨剧不要再一次发生,只是这一切从来都是有因有缘,有痕有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