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07章 内忧外患李治艰难 取死之道如意抉择

第107章 内忧外患李治艰难 取死之道如意抉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作为房氏的一母同胞,房遗爱一样不愿意跟自己的亲兄长发生兄弟阋墙的惨剧,所以他才会对房遗直好言相劝,正如他所言,眼下的机会对于房氏来说那就是百年未有之变局,任何一个大世家都不会放弃千年世家这个诱惑,正如高阳公主用皇后之位来诱惑如意,千年世家又何尝不是对房遗爱的诱惑?这是一个家族的传承和殊荣,能够和名留青史相媲美的就是在族谱中被重点书写,甚至对于世家来说,家族是比朝堂更加重要的选择,家族在前,国家在后。

这是从世家诞生之后每个世家子与生俱来的宿命和责任,从出生,成长,结婚,争权夺利,都与自己的家族息息相关,也正是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搏杀,才有了千年世家的传承,历经千年,何其漫长,这其中有多少阴谋诡计,有多少蝇营狗苟,有多少生死存亡谁能说清?但不变的是家族壮大的目标,“王谢之家”或许就是世家人希望触及的梦想。(王羲之的琅琊王氏和谢灵运的谢氏,这也是诗句中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

现在房遗爱就是想用这样的宿命来相劝自己的兄长,家族的壮大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现在对于房氏来说就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或许有风险,但在家族的延续中怎么可能没有风险?如果有风险就退让,那家族只怕迟早会成为别人案板上的肉,任人鱼肉,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唯有争先,才不会落后于人。

这就是房遗直的保守主义和房遗爱的冒险主义的碰撞,没有什么谁对谁错,都是为了家族,家天下是皇帝的天下,那世家又何尝不是世家人的世家?大家都是普通人,有的时候他们也并没有太多可以借着自己的地位让自己为所欲为的选择。

比如,现在的李治也在面临着烦恼,让他头痛欲裂的烦恼。

李治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或许这不是因为他的自控能力很强,也是犹豫李治仁儒的性格,作为曾经并不受大家重视的皇子,李治生气给谁看?所以也就学会了约束自己的脾气,哪怕现在已经成了高高在上的天子,但也始终是在长孙无忌的监国之下,这样李治就更加没有脾气可发。

但现在,接二连三的麻烦让李治感到头疼,让他控制不住的想发火。

李治孤身一人呆滞的坐在紫宸殿,时而抬头望着紫宸殿的殿顶,时而看着眼前的桌子,时而看着挂在不远处的大唐疆域图,但只是看,眼神却没有焦点,长孙无忌可以帮他很多事,但有些事是长孙无忌无法代替的,比如心中的愤懑和抑郁,所以他把所有人都赶了出去,哪怕是看着他长大的内侍监。

内侍监算是真正的两朝老臣了,从太宗时期就在掌管内侍府,在太宗皇帝驾崩后继续侍奉在李治身边,他也算是紫宸殿中的老物件了,虽为阉人,却是李治最为亲近之人,甚至亲近超过长孙无忌,所以内侍监每天都陪在李治身边,每天看着李治的一举一动,自然更加明白李治心中的苦楚,但对此他也无能为力,只能看着李治暗叹一声,在出去之前为李治静静的带上紫宸殿的殿门,有些事是需要自己想明白的,不然一个人总不会成长,李治亦然。

李治第一件烦恼的事,甚至不能说是烦恼,而是恼怒,是逆鳞,那就是宗室诸王请愿李泰回归的事,这件事就像是横亘在李治心头的一块石头,大家都以为李泰当年只是“涉嫌夺嫡”,以此为借口想要洗脱李泰身上的罪名,只有李治自己知道自己的这个哥哥当年为了太子的位子是真的对自己发出过生命威胁,可是现在李治又怎么可能把这件事说出来?说出来是对大家献丑还是指望大家同情?又或者用这样的大家不一定相信的“借口”继续把自己的哥哥困在均州?大家也只会这么看,所以这都是李治的为难之处,还有就是李泰的回归对李治的皇位也真的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宗室和长孙无忌的暗斗逐步变成明争,这些李治都看在眼里,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皇位的稳定还是朝堂的稳定,李治也不想李泰回来,这都是一种艰难的抉择。

还有就是刚刚皇后来他这里说的一件事,高阳公主为了李泰能够回来,偷偷的找到了在后宫深居简出的武昭仪,用武昭仪过去的身份威胁她在李泰回归这件事上面吹自己的枕边风,这就是皇后在这件事情上面的煽风点火,这无疑也是李治的软肋,威胁武昭仪又何尝不是在威胁李治自己?这也是让李治很生气的地方。

还有最近发生在朝堂上的一件事,新罗遣使来朝,说是在天可汗太宗皇帝驾崩后,亲近大唐的新罗被高句丽和百济两线夹击,侵城掠地,眼下新罗已经无以抵挡,希望可以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抵御外敌。

半岛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其中高句丽在北最为强大,其中更是有战神渊盖苏文,这是可以抵挡太宗皇帝的大将,在高句丽可谓是只手遮天,比之大唐的长孙无忌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出名的事就是杀掉了高句丽王,重新扶持了屈服于自己的傀儡高句丽王藏,虽然李世民在自己的晚年对高句丽进行征伐,但李世民计划中的对高句丽终极一战,因为李世民的突然驾崩最终胎死腹中,所以高句丽虽然元气大伤,但得益于李世民的驾崩还是有了喘息之机,这样处于南方的新罗就成了渊盖苏文劫掠的目标,用这样的方式缓解高句丽自己的压力,因此才有了高句丽联合百济两线入侵新罗的事。

高句丽本来就是半岛三国中最强大的那一个,现在还有了百济的帮衬,新罗在这样的打击之下难以抵挡也是正常,所以无奈之下就来大唐求援,大唐作为新罗的宗主国,保护新罗也是理所正当。

按照李治的想法,自己已经上位四年,国家已经平稳的渡过了新皇即位的动荡期,也该是立威的时候,所以就想效仿自己的父皇去远征高句丽,李治还深刻的记着,在父皇驾崩前,灭掉高句丽是父皇的遗愿,也是父皇的战略构想之一,因此李治就想现在完成这个遗愿,还有就是作为一个皇帝的颜面,新罗来求援于大唐,如果自己没有什么表示那还算是什么宗主国皇帝?大唐属国众多,如果李治对于新罗的难处不管,那无疑是对自己天威的一种折损,李治不奢望自己能有父皇“天可汗”的威名,但至少也要“及格”吧,所以李治马上就想出兵高句丽,立立威。

但李治不是他爹李世民,就算是李世民当年想要出兵高句丽,还是跟朝臣博弈了很久,最后才依托魏征做梦的借口,推到了魏征的墓碑,才算是强行推动了这件事,这是李世民堵上国运的一场战事,好在结果是好的,李世民对高句丽战而胜之,算是解除了中原对高句丽的几次战败心魔,挽回了大唐上下对高句丽不敢言战的颓势。

但这都是李世民的功绩,不是他李治的,李治只是一个刚刚上位三四年的新皇帝,他没有李世民年轻时百战百胜的从军经历,也没有做皇帝以后的文治武功,甚至就连李世民在位时的一言九鼎都没有,他只有承继的皇位,仅此而已,所以在新罗的使者求援的时候,大家多半都是看向了长孙无忌,而不是皇位上的皇帝,

这样的情况,李治的立威之举又会有多少人相应就可想而知,曲高和寡,这也是李治现在自己一个人生闷气的缘故,他感觉自己这个皇帝做的有点憋屈,前有李泰,后有高句丽,这不就是内忧外患吗?甚至还要加上长孙无忌的监国,这不就是大权旁落吗?

觊觎自己皇位的兄弟,扰边的外敌,掌控朝堂的权臣,李治试问自己是不是最无能的皇帝?他一直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皇帝,没想到不知不觉就成了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就问谁面对这样的情况没有郁结之气?

在紫宸殿思考了良久,李治还是没有想到可以解决自己难题的办法,就起身想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如意的蓬莱殿外。

李治抬头看着蓬莱殿新修的门帏,又是一阵出神,他完全是下意识才走到了这里,就像从前他还是太子的时候,遇到想不开的事就会到如意的起居馆,再后来是感业寺,现在是蓬莱殿,好像自己遇到难处总会来这里找安慰,可是这一次还可以吗?李治不知道,因为如意被高阳公主以身份威胁,如果如意不再是过去的如意......李治害怕这样的情况发生,也许如意这里已经是他心中唯一的净土,或者说是乌龟的龟壳,李治自己就是缩头乌龟,如果没有了这个壳,李治又该如何自处?所以李治一直在矛盾,害怕进去面对如意,面对那个自己不想要的结果。

在李治还在犹豫的时候,跟在身后的内侍监叹了一口气说道:“皇上,有些事是迟早要面对的,既然躲不过去,倒不如带着勇气去直面,一文钱总会有正反面,与其纠结是正面还是反面,那也要在抛出之后,而不是不敢抛出去。”

听了内侍监的话,李治不再犹豫,正如内侍监所言,自己早晚都要面对如意,究竟要面对什么样的如意,那也要在见面之后才知道,不然都是自己的猜测,所以自己要做的就是抛出这一文钱才能知道正反,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勇敢面对。

这时候已经天光渐暗,宫廷院深,也响起了统一掌灯的更鼓声,于是点点灯火在各处殿阁被点亮,但李治走进如意的蓬莱殿的时候却看不见灯光,还是一片昏暗。

李治走进屋子,借着落日的余晖,勉强看到了还坐在桌子边的如意,表情看不太真切,好似在发呆,因为李治进来之后如意也没什么任何反应,跟她怀里的孩子一样安静,孩子是睡着的,如意没有。

李治站立片刻发声道:“你在做什么?天黑了也不掌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