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安城里发生了一些怪事,本该早就销声匿迹的前魏王李泰又被人拿出来说事儿了。
先是大臣间开始流传一些魏王李泰的书画作品,众所周知,魏王李泰多才多艺,聪明好学,在书画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在李泰被被贬之前,李泰的书画是长安城被大家追崇的相互赠送的礼品,但在李泰因为“涉嫌谋嫡”被贬之后,大家为了避嫌就没有了这种事,当时皇帝还是李世民,后来李泰被重新进封濮王,这阵风又突然吹了一阵,但之后就没有了风声,再后来李世民驾崩,李治上位,这件事就更加没有人提起,毕竟没有人愿意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是取死之道,所以亲友间互赠李泰书画的事情就这样慢慢消亡。
最近又开始发生这件事,这阵风又开始吹起来,这就是奇怪之一。
还有另一件怪事,太宗皇帝曾经在洛阳“并坊地”赏赐李泰一处宅院,并且开凿洛河河堤修建河池,这也是堪称洛阳盛景的魏王池和魏王堤,在李泰被贬之后这里就成了大家唯恐避之不及之地,都怕沾染了晦气,期间甚至传出了其中闹鬼的传言,但就在最近开始有人修缮这两处地方,并且在修缮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开始聚集此地消遣,湖上的游花船也慢慢变多,很多人也开始慕名而来,魏王池和魏王堤又开始恢复往日的繁盛。
后来消息被来往两地的人带到长安城,大家也都来这里游玩,谈论的话题自然避不开这个地方的主人前魏王李泰,这样,李泰的名声也开始在民间流传。
再后来,李泰在均州的消息也被有心人带到了长安城,说是李泰在均州当地勤政为民,乐善好施,课农桑,多教化,自从他到了均州之后,还到处帮助百姓修建利于农田的水利设施,赢得了百姓的一片赞扬。
这样的风声起初并没有人引起太多人的在意,但越来越多的消息来源突然且猛烈就显得奇怪了许多,这件事就被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看在眼里,他们知道,这个风声来的奇怪,只怕是背后有人在推动,这是在为魏王造势,只怕造势之人还有后续操作。
既然涉及到了魏王李泰,那这件事就不是小事,为了防患于未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二人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治,这就是李治现在烦心的原因。
李治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哪怕他意外成为了皇帝,他也不是一个聪明的皇帝,所以自己能够上位本就出乎李治的意料,但他又不能改变自己是皇帝的事实,可是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胆怯的心理,李泰就是李治的胆怯所在。
李治知道自己的这个哥哥,论才学,论能力都要超出自己许多,李治当初一度以为李泰是比自己更合适的皇帝人选,但父皇偏偏选择了他,李治想不明白,他不知道这是李世民想要保全自己三个儿子的想法,李泰上位三子只存一,李治上位三可三,所以李世民让李治继位,这样李泰就成了李治自卑的心魇,李治想起李泰都会说一句“我不如也”,所以李治上位之后对自己的这个一母同胞的哥哥都是冷处理,或者说是无视,就连吴王李恪都能做三公之一的司空,但李泰就是被李治人为的遗忘,李泰,李治是不想触及的软肋。
现在长孙无忌带来了这样的消息,有人在为李泰造势,李治不明白这是为何,又有什么目的,但这件事已经触及到李治心中最不愿触及的地方,于是李治开始密令长孙无忌调查此事。
经过长孙无忌的调查,李治得到结论,不管是长安城名流之间互赠李泰书画,还是洛阳魏王池和魏王堤的修缮,还是民间重新兴起的关于魏王李泰的热议背后都是有人在作祟,那就是高阳公主,是高阳公主在推动一切的发展,换句话说,高阳公主在为前魏王、现在的濮王李泰造势,高阳公主这是意欲何为?
接着长孙无忌说明高阳公主前一段时间曾经亲自去均州拜访濮王李泰,然后在回来之后就开始了这些事。
前一段时间?李治思索着。
长孙无忌叹一口气道:“前一段时间,也就是高阳公主想要谋夺梁国公房遗直爵位不成之后。”
这样李治就把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原来如此,自己的这个皇姐还真是孜孜不倦啊,一计不成又来一计,可是高阳公主现在为李泰造势目的是什么?李治不知道,有猜测但不想当真,只是希望自己这个皇姐别再胡闹了,想到这里李治揉了揉有些疼的头,挥手让长孙无忌离开,自己静静地坐在紫宸殿里发呆。
高阳公主没有让李治等待太长时间,或者说就连高阳公主在自我感觉的危机面前也没有太多的耐心来等待,在造势一段时间之后,高阳公主再次联合宗室等人,荆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自己的丈夫房遗爱,甚至就连高阳公主不喜欢的司空李恪她也去亲自拜访,就是为了这些人能够在朝堂说为自己、为李泰的回归说话。
于是朝堂上就出现了一幕,凡是跟宗室有联系的朝臣都在特定的时间,“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现在的濮王李泰,多才多学,识文强记,是大唐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且在百姓里面也素有名望,虽然在太宗皇帝时期因为“涉嫌夺嫡”被皇上申斥、责罚,但在责罚期间李泰以戴罪之身治理均州,爱戴百姓,事必躬亲,可谓是表现卓著,这也是被先皇看在眼里,于是在贞观二十一年得以进封濮王,这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现今眼下大唐正值用人之际,任由濮王继续流落在外就是人才的浪费,朝廷的损失,所以大家一直建议皇上召回濮王李泰,加以重用,这不但是选贤选能,也是对先帝遗愿的延续,可谓是利国利民,顺应天意,顺应民心。
宗室在这次可谓是空前的团结,之前他们知道自己要和长孙无忌作斗争,都是心有胆怯之意,都不想做这个出头鸟,可是既然高阳公主希望李泰来做这个出头鸟,李泰自己也愿意,那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并且之前大家的确也是被长孙无忌欺负的喘不过气,现在有李泰站出来,或许就是大家的喘息之机,也就愿意支持之事。
就连吴王李恪都一反常态的站出来表示这件事可行,李恪并不是傻子,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置身事外以求自保,但李恪还是能看见三公里面三人分别是自己作为司空、司徒荆王李元景和太尉长孙无忌,但长孙无忌挡着监国的名义,往往他一个人说话就比自己和李元景两人加起来说话都有用,这还是什么三公?自己本来跟他平起平坐的位置,现在无形中就矮了半级,与其这样,倒不如让李泰回来挽回颓势,所以李恪在高阳公主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也表示赞同这个做法。
所以朝堂上才有了这样宗室齐心的场景,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大家再说这件事的时候,坐在皇位上的皇帝阴沉的脸色。
皇帝因为大家的提议不开心了,李治这时候也对高阳公主自作主张越发的不满,似乎李治身为皇帝并不想自己这个一母同胞回归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