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横滨甜月已失格 > 第82章 第三章

第82章 第三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2011,池袋。

黑暗、柔软、与...水声。

他在一片无光而广袤的黑暗中,如一只蚂蚁置身在立体森林里。

掌下是某种柔软的触感,绵密而松软,指尖轻易就能陷入其中,带着潮,像是饱含汁液般湿润而滑腻。

这让他想起了泡在水中的海葵,但和海葵不同,身下的触感并不光滑,它层层叠叠,丝丝缕缕,表面有着细密的竖向空隙,仿佛合了一半的书页截面,截面下是轻薄的黏膜。

成千上万的截面与黏膜交叠着,铺就在一起,成了唯一能够触及的[地面]。

这地面缓慢起伏着,沉缓而低稳,像什么大型生物的呼吸,而他在它的腹腔内,肺叶中,又或许只是一个细胞内部。

随着起伏,黑暗中水声涌动,像潮汐,模糊、遥远,

他在幻觉中看见幻觉,粗壮如根系的血管中,黑血潺潺、深海下气泡咕噜着颤抖破碎,沉沉夜色里,缓慢的风带起气流....

沉缓而黑暗,这是他的梦。

汗水从颊侧滑落,滴到手背上,太重了,如凿穿肢体,触感清晰得几乎让他觉得疼痛,滚烫,又冰凉,既冷又热。

那不像是汗水,他仰起头,想要看清更多,

望向黑暗的高空深处。

什么都看不见。

知觉是异常的,大半身子都又酸又麻,酸楚得像是挑起了神经,血管被拉扯,疲惫紊乱着。

然后,或漫长或短暂的黑暗里,出现了光。

朦朦胧胧的,如同蝴蝶鳞粉般,漂浮在黑暗里,

它们成群结队,举着小小的提灯,五彩斑斓,作光斑,在黑暗的空隙中,聚集、穿梭,如鱼群,照亮...

然后,渐渐的,他[看见]了,应说是知晓了:

——这是菌丝组成的森林。

树干般粗壮的脉络交错盘虬,支撑空间结构,从中分出无数细小枝干缠绕而生,

黑色菌丝镂空成网状,层层叠叠,疏松多孔、呈放射状散开,向四面八方,向上也向下蔓延。

这是一片缓慢呼吸的菌群,遮天蔽日,它是如此巨大,对他而言,最细弱的菌丝也如支柱,最细小的空隙也仿若穹顶。

但他意识到,这菌群同样是他,他在菌群中,也在自己内部。

而这是他的梦境,也是他的回忆。

*

一直以来,雾岛栗月都不爱去回想自己的过往。

他将那当作虚无,一片记忆构筑而成的虚构之谎,他从不回想自己曾经历了什么,一场实验,一段研究?

或许吧,也许还有别的,也许没有,

他只是向前走,当那是他荒谬的梦,而梦是一种预感,

他预感那些记忆里埋着一些不好的东西,也预感它们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如视野晦光,难以看清,却又如影随形,

那中间,藏着什么?

若有什么比黑暗中的冻原,那不知边际、空无一物的极寒更可怖的话...

从前,他不曾在意,也不想知晓,从不探究,他只看着脚下的路,无知无觉地向前走。

但这次,他决定转身。

决定去看看。

伸出手,抚摸菌群高大的脉络主干,黑色菌丝无声蔓延,

狭小的身形融入其中,被菌群吞噬。

*

白色、加工厂、与观察窗。

白色的房间很长,说是房间,却几乎一眼望不到尽头。

墙是白色的,地面是黯淡的灰色水泥。

灯很亮,是那种功率很高的老式白炽灯管,规律地横在天花板上,像倒挂的楼梯边沿,一样延伸至远方。

屋顶也很高,大概是普通房间的两倍,所以光线零散而稀薄。

长长的纵向房间里,放着一张又一张的床,整齐、秩序,

床与床之间.间隔很宽,床尾也离墙很远,一眼望过去,几乎显得空旷。

而那些床,暂且称之为[床]吧,

[床]们由一米宽两米长的不锈钢平板和支架组成,看上去似乎更适合在殡葬馆存放尸体。

有的[床]上躺着人,有的没有。

每个躺着人的床边都配置了一台大型机器,连着复杂的线缆,集成了显示器、操作台和照明灯...

配套功能看上去很完善,像大型牙科医院里一排排的综合治疗台一样规范整齐。

不过,床上躺着的却不是病人,而是...

从机器中延伸而出的、数不清的绳群和软管连接在那些躯干上,点滴管、鼻饲管、氧气管、导.尿管、排.泄管...还有无数分不出用途的数据线与感应贴片,

从上到下,从血液一路连到脑子里,探针直刺入神经中枢。

每一具都是如此,他们是如此工整,就像标注了引脚功能的芯片,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都清晰得一目了然。

在成排的中芯片中,他找到了自己。

一眼就能看见,因为他赤.裸着,或者说,敞开着。

如同一个打开的盒子。

从锁骨到腹部的皮肉脂层像书页一样向两侧掀开,被带线的端子悬空吊着,森白的胸骨和肋骨暴露在空气中,但其内里装盛的却并非内脏肝肠,而是一片蠕动的菌丝。

它们从骨缝和腹腔中涌出,顺着床脚延伸到地上,然后像被整合好的排线一般,连接至墙边。

他这才恍然惊觉,墙并不一定是白色,而是白色的菌丝爬满了目之所及的所有墙壁,

菌丝组成了墙,

除了,二层的玻璃窗。

菌丝与墙融为一体,有条不紊地避开玻璃表面。

窗户是用来观测的,不具备打开或合拢的功能,只是整面地嵌在墙上,在大约二层左右的高度上。

这设计很合理,因为这空间层高很高,所以显然,与它相邻的部分被分为了两层使用,站在楼上正好可以通过玻璃窗观测到下方[芯片们]的运作状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