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等你回家 > 第59章 北曲南戏

第59章 北曲南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当时,有哪些路子可以走呢?

诗,因为唐宋两代已经变得格式谨严,意境孤清,甚至带有浓重的说教味道,老百姓只是喜欢、尊敬,但是,却无法再融入百姓生活。只能是,可远观,但不可亵玩……这是不是与现在的‘主流相声’,有点儿像?”

淳于溷抿嘴笑。

白胡子接着说:“既然,‘词’的路走不通,‘诗’又回不去。所以,民间创作热情,就被接地气的‘诸宫调’,给吸引了去。而这些发自天然的创作,大多是以艳情、流俗为主……这也是流行的必然因素和特性。

但是我们纵观诗歌史,就会发现: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走的路子都是从民间来---高级文人参与---雅化失去活力---被其他文学形式取代。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承转合’的必然发展规律。

诗走这条路,走了一千年;词走这条路,走了六百年;而曲从出现,到兴盛,再到高级文人大量介入,大概也就是几十年间,这和整个诗歌史的发展比起来,简直就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而已。”

淳于溷问:“为什么,元曲消失的这么快?”

白胡子道:“这和元朝的政治、社会原因有关。

蒙古人是马上治国,早期对汉人儒学非常轻视。所以,开国很久也不举行什么科举考试之类的事情。

文人学无所用,报国无门,一身的才华都无处发挥,于是,就都奔着新兴的‘戏曲’来了。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只要有文人一参与,自然就会对低俗的、没有文采的作品,进行大量地修改和再创作。

当时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戏曲家,个个都是大文人;后来的王实甫,文采更高。

他们编剧的大都是一些悲剧,比方说,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还有一些爱情悲剧,像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可蹬大雅之堂的正剧,就像如今的‘春节联欢晚会’,让女主持人说几句煽情的话,让老百姓在这举国欢腾的日子里,陪着再掉几滴眼泪,虽说有点不合时宜,但都是政治需要么……

再说了,就算编写的爱情故事再精彩,也好像与穷苦百姓不扯边,他们还是觉得听荤口小曲过瘾,比如《俏冤家》中的唱词:

‘……

搂一搂,愁便解;抱一抱,闷巳消。纵不能跟心肝郎,乐个通宵,急匆匆,豁出小命,快把那凤鸾交,即便是一霎时,浇浇火也是个好……’

这就是最原始的元杂剧,是不比德云社的荤口相声低俗多了?

再说,元散曲,那可就更荤了。那个年代的歌姬戏子,人人都能作几首小令[散曲的一种],为什么呢?

因为散曲没有那么多规定,只要押韵就行。

在元朝,汉语的发音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因为,元代北方官话里面,已经没有了入声韵。也就是说,元朝的官话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但与平水韵的唐音宋调相比,可以说差别巨大。

所以,元曲就采用了大多数人能听懂、习惯的北方话,作为韵脚。这就类似于今天很多人用新韵写旧体诗一样,虽然体制是旧的,但是要现代人听懂,用新韵作诗就成了最简单的事了。

元曲使用的北方话作为韵脚,这也是后来的‘十三辙’的来源。

同时,元曲放宽押韵规则,原本在诗词中不能使用的‘平仄通押’,到了元曲中就是可以的了。比如‘张’和‘掌’,在诗词中押韵就犯忌,而在元曲中就没有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