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等你回家 > 第60章 金无足赤

第60章 金无足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白胡子意犹未尽地讲:

“再一个,元曲的韵脚稠密,甚至有的句句都押韵。其实,说白了,也就类似现在的顺口溜。而宋词却不同,因为是严格的格律体,断句,必然有平仄变换,绝对不会出现句句押韵的格式。

另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宋词格式虽然有变体,但在每个体式中,限定都是死的,字数不能改变的;元曲却不同,可以随便地加上很多衬字、虚字,让句式拉长,更符合演唱。也就是说,唱的时候,怎么舒服怎么来。

演唱的内容,就更具有时代特征了。

因为,全是大白话,很少用典。元曲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懂,看戏的老百姓文化程度都不高,而蒙古统治者也是文化素质不高的一群人。写得高深了,别人看不懂,看不懂就没人打赏。

所以,元曲实际上是市场倒逼的产物。

更有意思的是,元曲不但文字浅白,内容也必须直白。

而这种文字和内容都浅白,加上高层对意识形态没有监管意识,也可以说,我们蒙古人心胸本就宽广,对于汉人的辱骂,根本不在意。

于是乎,就导致元曲,呈现出一种既俗气又泼辣的特色。这就让编曲的唱戏的,什么都敢说,什么也敢唱。

比如,有的歌姬唱的《醉太平.堂堂大元》: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这就是指着统治者鼻子在骂了,元剧散曲的泼辣劲可见一斑。

除了这种批判社会的作品,更多的是流俗,类似于前些年的东北二人转,在社会底层演出,打着‘色’的擦边球。

其实,那时候的歌姬可不简单,她们的演唱大都是‘现挂’,类似于台湾的机智歌王---张帝。

比方,明朝戏曲家冯梦龙记载过元朝京城名妓王巧儿的一次演出----

下边听曲的男子为难台上的王巧儿:‘巧儿呀,昨天晚上,我一夜未眠……”

王巧儿装作不知地问道:‘为什么呀!”

那人又说:‘有一对猫儿,哎呀,吱哇乱叫了一晚上……’

巧儿更加神奇地歪着脑袋问:‘为什么呀!’

那人佯作生气地说:‘你十万个为什么!?我就是问你,它俩为什么叫?!’

这一题,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地难,难就难在----它的答案是任何女子都讲不出口的!

王巧儿想了一会儿,随即不紧不慢地唱道:

[歌曲]‘绣房中忽听得猫儿叫。高一声,低一声,(叫上)几百遭(几百遭)。一个是不肯,一个是非得要!’

观众也是----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耍笑起女人来,总觉得话不够骚!于是乎,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不停地追问:

‘那个为何不肯?!’

‘关键是,另一个为什么非得要!?’

司鼓也好像替着巧儿着急,小鼓是敲打得飞快,可就是不见巧儿出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