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溷:“吃过,很好吃!”
老学究:“你可知,这‘羊杂割’名字,是怎么来的么?”
淳于溷:“这,我倒没顾得上问,光顾着吃了。”
老学究:“这名字,与忽必烈的母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淳于溷:“你给我们讲一讲。”
老学究:“故事要从元朝说起,元世祖忽必烈由太原去到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忽必烈的母亲庄圣太后染上了疾病,迟迟不见好。
几番波折下,当地的名医许国桢将太后治痊愈了。随后,许国桢成为忽必烈母亲最信任的御医。
有道是,‘一人受宠,全家荣光’,是古往今来,大家都默认的定律。许御医受太后赏识后,许御医的母亲韩氏也跟着儿子一起侍奉起太后。
韩氏擅长做饭,平时喜欢研究美食。有一次,韩氏观察蒙古人吃羊肉时,只吃肉,而把羊下水全部丢弃。她觉得十分可惜,便将羊下水拾回来,洗干净,用大锅煮沸,然后配上大葱、‘辣椒’等作料。这碗独创的美味,连太后品尝后,都赞誉不止。
庄圣太后大喜,赐此食物,名曰‘羊杂酪’。
你看看,这蒙古人忽必烈,就是从我们太原走了这么一趟,吃了一碗‘羊杂割’,就让世界历史的名片上,创造了多个‘第一’,缔造了大元帝国富有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淳于溷问:“都有什么第一呀?”
老学究说:“这第一吧,忽必烈是少数民族君主,统一和治理中国南北的第一人;
第二是,他创立并实施了‘内蒙外汉’二元模式,执行‘一国两制’,使中国从此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而又长足发展的大一统国家;
第三是,忽必烈对13~14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着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他的成绩,一点不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贡献小。
第四,也是我最赞赏的一点,就是忽必烈在治理国家上,善于选用人才,颇有察纳雅言的风范。他深知‘人才乃治之本’和‘天下治乱系于用人’的道理。为了招揽人才,他‘举遗逸以求隐迹之士,擢茂异以待非常之人’。
元朝的制度、科学技术、天文学、数学,甚至是医学,都是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那种先进程度,何止跨越世界上千年?要不是朱元璋复辟……”
提及此事,老学究是愤愤不平,“你说‘复辟’,就复辟吧!为何要复辟到公元前---那个殉葬时代?‘闭关’,就闭关吧,又何必‘锁国’至止步发展?”
老学究缓了一会儿,又道:“所以,以老朽看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主席的贡献只能算是汉武帝之前的秦王;唐太宗之前的隋文帝;忽必烈之前的成吉思汗……按照‘700年一大变’的规律,在毛主席之后,应该还要出现一位更伟大的人物。”
淳于溷赞同说:“看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1】的谶语,并非虚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