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边走边聊起礼数的事:“明日我就到书院里找夫子告假,子阳这孩子按理也得在场。然后再去屠夫那里买二三十斤肥肉,送给族老村正,还有请族谱的仪式,咱们也得有所表示,不能全靠村里出,很容易就落下坏印象。”
“那明日我上山打些猎物回来,肉的事,娘您就不用费心了。”
推开茅房的门,杨氏应声:“行行行,你先趁热洗洗,我去灶房下碗面条,等你出来就能吃上热乎的。”
~
竖日,乔安把野猪一家老小撵到村尾。
碰巧被携带厚礼登门答谢的富商瞧见,一对对又长又尖的獠牙,冲着自己的方向而来,任谁见了都会瘆得慌,不过他们大场面经历多了,早就练就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凭着那副镇定自若的模样,唬住了不少凑热闹的村民。
村民:不愧是大户人家,胆子都比咱们大。
一下子来了如此多生面孔。
乔安瞬间警惕。
不过凑近细细打量,几乎每个都是绫罗绸缎披身,腰上缠有宝石玉带,或是手戴玉扳,他们很有可能是县里的富商,
许是野猪的存在感太强,无人敢出声打扰。其中一只公猪,见人多开始暴躁乱动,缠在它身上的藤蔓,渐渐收紧,尖刺扎进肉里,疼得它嗷嗷叫。
乔安赏了它一拳,又变老实了。
随后她把目光看向富商们,点头笑笑,“各位亲自过来一趟,不知有何事?”
主人家给了话引子,粮商余齐民作揖奉上包着红纸的礼品,“这回多亏了乔姑娘,我家小儿才能获救,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您尽管说,余家众人必定竭力完成。这是一些小心意,希望您能收下。”
昨日王丰收一行人报了官,第一时间就惊动了守在衙门的小厮,他们各自回府请来了富商,得知自家亲儿有了下落,哪还敢耽搁一秒,马不停蹄到了目的地。
被告知孩子昏迷不醒,如今在医馆救治,那怒气憋在心口,不上不下,富商只好先狠狠踹了拐子一脚发泄。
由于担忧孩子情况,等不及问清楚状况,富商又转移到了医馆,看着往日上房揭瓦、下鱼池捉龙睛的泼皮,躺在床上虚弱的模样,他们咬牙切齿的同时,也庆幸有人搭救。
等他们回过神来,望山村的人早已带着孩子回程。
天色已晚,余齐民便建议先去衙门问清楚来龙去脉,明日再凑一块登门拜访。
从官老爷口中,知晓救人的是乡野村民,他们大吃一惊,印象中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居然能扛着锄头举着柴刀打赢拐子,也是出奇。
由于古代贩卖风险大,拐子一般是以团伙形式作案,重点是他们极其狡猾,短时间里从不在同一处地方犯事,逮到足够的“货物”,立马转移方向,很难让人发现行踪。
可怕的是,民间一直流传着“俊者卖,蠢者食”的荒诞之事,自孩子失踪后,大家都提心吊胆,不怕孩子聪明,运气好的话,以后还有相见的机会,要是真被当成牲畜,那岂不如要了自己的命。
种种迹象表明,拐子们不是善茬,再得知村民做了好事,完全没有提及赏金的时候,富商是心服口服,原来小小乡野也有大义之人啊。
这真是美好的误会。
望山村村民根本不晓得公告之事。
不识字是一方面,丢了孩子村里本就心神大乱,村正到县里匆匆报案便归去,一刻也不做停留。抓到拐子的一伙人,担心孩子出事,也出于对官府的畏惧,交代完事情后,就提出告辞。
一大早,富商们就打探清楚,上山围剿拐子的领头人叫乔安,这不就是发明钐刀、打谷机的那位么?
原本想着最好用钱财买断恩情的众人,毕竟感激归感激,以后被人携恩要挟就事大了,只不过得知乔安本事。
富商迅速调整了计划。
再到亲眼见到乔安赶野猪下山,他们心里不由得庆幸起来。
乔安:“这事不是我一人功劳,有的村民还因此受了伤,这些礼品还是给大家比较合适。”
另一人上前几步,他是安县染坊的东家冯庄,“咱们也非常感谢村民,就凑了银钱跟余兄买了些许粮食,稍后护卫们就会把粮食运到,还得麻烦您跟村里人接应一下。至于礼品,也不贵重,只是一些姑娘家的东西。”
跟乔安结交,和跟村民结交,是两码事。前者一看就是聪明人,往后断不会出现狗血麻烦事,富商们之所以能成就家业,不只是他们有经商的头脑,更在于他们独具慧眼,交友甚广。
在微末之时,留一份好印象,又并非什么难事,何乐而不为。
话到如此,乔安也不想费劲推托,直接把礼品收下,还问了各家孩子的情况。
~
等到富商告辞离去。
远远坐着听了一耳的村民,立马来跟乔安确认,“真有粮给咱们?”
粮食影子都没见着,乔安可不敢打包票,应付几句,就打算拿起一堆礼品找上村正。
刚一提上手,乔安眉头轻挑,嗯?姑娘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