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乡镇税所 > 第251章 艰难变革

第251章 艰难变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兴福身后的董留成和王志山,没有停下来。

改革像是一束光,照亮了二人。二人将目光,转向了个体税收的改革。

个体税收,浸染了两个人多年的热情,也一点点消耗着他们的激情。没有人愿意一成不变、为之煎熬。虽然改变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但企业改革的成功,让两个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一丝光亮,多了冲动。

没有过多的迟疑,两个人尝试着,想要改变个体户征税的现状。

在王志山的心头,不止一次浮现着当年他站在龙泉桥头,迎来的那位北方领导,以及领导说过的话:

“我们要不惜余力,改变现眼前上门收税的落后面貌,推进纳税人主动上门申报纳税的崭新局面!”

这话当年他似懂非懂。刻骨铭心的几年过去,他从那个懵懂的男孩,走到了实现梦想的边缘。残酷现实和美好理想的差距,无时无刻地刺激着他,让他多了冲动,多了渴望。个体税收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改变它的过去。

企业改革的成功,灵光一闪。他要来一场实实在在的改变。这种迫切想要改革的想法,由最初的混沌,一点点清晰。如今,他不想让它停留在脑海里。

一连多天,王志山和董留成将个体税收征管的难点和痛点,想了一遍又一遍。

外头上百户企业的的三自纳税,赞誉一片。个体户和企业相比,要想把完税凭证像企业一样交由个体户保管、自行开票,会被认为是强加给个体户的一种额外负担,不仅遭受抵制,还会被认定完全不可行。

面对个体税收,两人得另辟蹊径,另外找出一条道来。将税款开票的繁重、琐碎工作交由银行等第三方完成,将税收专管员解脱出来,不再站到一户户个体面前,重复开票和收税的繁琐,成了两人的初心。

初心之下,有志者事竟成。再难的改革,绝非无路可走。

王志山很快发现,个体户税收全由每名税收专管员提前核定,每月的税款数额,能准确计算,全握在税务人员手里。换个思路、动一下程序,将分散到每一名个体户税收管理员的开票任务,集中统一开出,送交各家银行,银行是乐意按完税凭证划缴国库的。如此一来,税收被动成为主动,数量巨大的零星分散,成了集中统一。

跨出这小小的一步,换来的,是更大的跨越。几十年的上门收税的旧路,成了一条没有人尝试走过的新路。

这一步,走出了以前落后的税务上门收税,还将分局不足十人的征收人力,加入了各家银行网点的力量。

利弊权衡,无疑利大于弊。相比个体户,他们多年的被动等候税务人员上门收税,成了主动就近到自己的开户银行缴存税款,节省了跑税务局的时间;而银行网点为了客户,面对划拨税款的微小付出,就能稳收增加储户的潜在利益,乐此不彼。税务局小小的变革,带动的是全新的征管模式改革,无异于一场全新的税收变革!

如此设计,源自小小的江北国税两人。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人在额手相庆的同时,很快预见到了任何蓝图,要落地见效,绝非易事。

接下来如何付诸行动,两人心里没底。

这个世界不是越大的税款越费事,而是越小的税款越让人头疼。

事情的难度超乎两人的想象。

面对五百余户的个体户,光是集中统一开票的人手,就得调动全分局上下的十余人;而十余人要想开出近六百份□□,其巨大的工作量,足以令人望而生畏。

除了集中开票,更令人难以想象的难度,是如何让个体户及时将钱存在不同的银行网点。没有刚性的执行,整个改革岌岌可危。

最后的难题,是将几百份□□一份份送往一家家银行网点。如果董留成调动不了分局的公车,全靠脚蹬自行车送出,难度令人难以想象。

摆在两个人面前的,全是问题。

一面是改革的前景诱人;另一面是改革的艰辛令人畏惧。

两人的心头,一半激情澎湃,一半冰冷异常。

两个人陷入了无比艰难的抉择之中。

时间已是春末。拿不定主意,二人决定各自带上一份草拟的改革办法,去往各个乡镇,听一听乡镇领导们的意见。

顾着王志山因为在前次培训中见过江北镇的张庆延书记,江北领导的登门拜访,分工王志山完成;余下的叠翠乡和龙泉乡,董留成叫上杨辉,开出公车,带上马荣去跑。

董留成这头,第一站走进了距离最远的叠翠乡政府

他的想法一汇报,当即得到了在场的叠翠乡领导们一致首肯。

走出叠翠乡政府大门,董留成心花怒放。

第二站,他去了龙泉乡政府。

龙泉乡政府的领导,因黄磷厂税收案的波及,更换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班子领导对董留成此次前来,尤为重视,开了一间大大的会议室,接待了他。

在听过董留成的改革办法后,无一人提出异议。

董留成这下来了兴致,争取其中一位分管财政的副乡长出面,跑了龙泉乡大大小小的村公所。意犹未尽,他最后干脆连同龙泉乡的财政所和工商联,一路跑了个周。

另一头,王志山带上李跃文,去了江北镇政府。

镇政府在完成企业会计培训后,热闹气息尚未散尽。如今学员散尽,偌大的政府党委大院,安静了不少,再不是先前的嚣喧模样。

张庆延书记一个人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待了他。

王志山走进了书记办公室。

见到王志山和李跃文,张庆延书记没有放下手中的一本厚厚的《国家税收教程》。相反,他大大方方,向两人亮了亮书本的封面,道:

“我是在准备考经济学研究生。这段时间,读过几本经济的课本下来,还算马虎,能懂;可就这本《税收教程》,我是一点感觉没有。既然你来了,我顺便问你几个问题?”

王志山欣然受命,一连作答了张张庆延书记的问题。

张庆延书记不住点头,道:

“听你一说,我是大体明白了些。对了,你们两个今天过来,是有什么事情?”

一听话题步入正题,王志山当即将此行目的,和盘托出。

在问过王志山几个细节问题后,张庆延书记点头道:

“你们的这项改革,是想改变税务局上门收税现状,最终朝着让纳税人主动向税务局主动纳税的方向上改进,我看,是好事,利国、惠民的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就像你们前段时间提出来的企业培训一样,我完全同意。你们税务分局对税收工作有想法、有动作,我很欣慰。要是全县上下都有你们几个人敢闯、敢试、敢想的干劲,那是我们江北五万老百姓的福气。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上,你们的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我们就多考虑阻力,层层传导压力,把工作做细、做好。接下来,还要多研究、多发动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工作做到家,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你回去,就当传达我个人意见,按你们既定的办。镇党委这边,我会找时间和各级村公所通通气,争取更多、更大的理解、支持。顺便,你回去代我向你们张局长问好,啊!”

走出镇政府,王志山一身轻松。

之前他不知道了张庆延书记是否还记得他,心下十五只竹桶打水,七上八下。如此一切顺利,他忐忑不安的心,落了地。

张庆延书记的肯定,让他感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