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开春,秦国赴战约,与韩军战于韩国岸门。
战前数月,张仪向嬴驷上奏离间计,向韩国上将军公仲朋表述攻秦利害,策反其攻秦之心,从而离间韩国内部君臣关系,乱韩军心,令楚对韩起疑。
正如楚暄所料,楚王听信谣言,认为秦韩将合兵攻楚,为此陈轸献缓兵之计,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救韩军,实则隔岸观火。
韩国内部军心不稳,又等不到楚军援助,士气一泻千里。
秦军攻势如狼逐虎奔,锐不可当,酣战月余一举击败韩军八万余兵马赢得此战,并重创韩国的鄢城、脩鱼,在浊泽虏获大将申差。
嬴疾携大军兵临新郑,作势攻城以胁迫韩国与秦结盟,上将军公仲朋向韩王韩康提议答应秦韩联盟,并割下一城赠与秦国以表连横诚心。
公仲朋称此战败的一大原因是楚国作壁上观,出尔反尔,何不与秦国联盟壮大势力,一同伐楚?
韩康虽有千万个不愿意,也无可奈何,一则因朝中众臣支持连横,在此战筹划之初便有不少朝臣反对攻秦,更有上书劝韩王不可因丧子之痛而意气用事,以免作茧自缚,此战确如众臣所料;再则经此一战惨败,韩国兵力几近日暮途穷,唯有与秦联盟方能自保,往后韬光养晦,力求东山再起。
事后,韩康将怒火撒在公孙衍身上,欲将其斩首示众。
公孙衍得知后连夜逃离韩国,返回魏国。
三年前,魏国先王魏罃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三,其子魏嗣继位。
魏嗣曾在秦国为质数年,对秦国极度不满,历经千辛回国后又看不惯自己的父王向秦国割地示好,终于熬到自己坐上王位,再打点好先王后事、处理好国中琐碎之后,魏嗣打算撕毁秦魏盟约,攻打秦国雪洗这些年的耻辱,重整魏国士气,力求将魏国恢复到魏文王时代。
尽管他自认魏与秦不共戴天,魏嗣也清楚二国实力悬殊,即使秦韩一战刚结束,秦兵劳顿需养精蓄锐,也不容小觑。魏嗣故而暗中筹划此战,蓄势待发。
公孙衍闻其攻秦意向,再度上策书于魏王,魏嗣念其才华,不计前嫌,封他为相,并邀他入宫共谋战略。
公孙衍向魏嗣分析了秦魏今时局势,若魏单打秦国将重蹈韩国覆辙,且合纵各国也有前车可鉴,不可成。
思来想去,他认为应当联合秦国西北一带的义渠攻秦,义渠与魏国联手对秦两面夹击,秦国腹背受敌,魏国或可战胜秦国。
魏嗣同意此计,于是公孙衍开始北上,绕过秦国直奔义渠怂恿义渠王攻秦。
同年,燕国爆发内乱。
五年前燕王哙禅让子之,导致朝中争斗不断,这五年中太子姬平党羽暗中谋划杀子之夺回王位。
周赧王元年春,姬平党见时机已至,开始起兵造反,然而他们低估了子之一派的能力,两派势力斗得不可开交,内战从朝中蔓延至整个燕国,燕国成日鸡犬不宁,百姓人心惶惶。
太子姬平一党与子之混战数月,死伤无数,却始终没有结果。
子之在姬平谋反之初就将燕王哙挟为人质以威胁太子一党退兵,但姬平等人发狠了根本不在意燕王哙死活,子之便在城头砍下燕王哙的头。
这一举动反倒使得众多老臣贵族们反水,有的加入了太子一党,但也有众多平民出身的武将毅然决然跟随子之,双方又打了数月,太子一党暂时将子之逼出蓟城,此刻已是矢尽兵穷,子之一日不除这内战也无法消停,姬平也担心子之来日东山再起。
有朝臣向他提及四年前五国攻秦一战秦国与燕国有过盟约,当时秦国称若燕军可退兵,他日燕国若需秦国相助,秦国须履行承诺无条件兑现。
因此朝臣们提议,可趁此机会让秦王兑现承诺,并请求秦王将其爱女嫁于燕国,促成两国联姻之盟以壮大燕国势力,并派兵助燕国以壮军力。
太子姬平得知后即刻派人致信秦王嬴驷,声称他愿意亲自迎娶秦国公主。
——
秦国,相府。
自那日“献策”之后,张仪便开始教楚暄批阅奏折,他让楚暄大胆批阅,有疑问之处可在其中标注,最后再给自己过目。
楚暄极乐于此事,这不仅满足了他的入仕之愿,还可以帮张仪分担公务,减轻他的负担。
晚间饭后,楚暄照例与张仪对坐于书房中阅览奏章,看了约莫半个时辰,忍不住皱眉感叹:“这一年当真是多事之秋!秦韩之战才刚结束,魏又要向秦开战,北边燕国又发生内乱。”
“是啊,魏国此番还联络了北方的义渠,这义渠百年来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张仪托起茶盏饮了一口。
义渠是西戎中的一大部族,自商末周初发展至今,已占据西部数百里大荒原,故而自称为“国”。
百年来,秦与义渠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西周末年,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导致国中动乱,之后他还想废黜太子宜臼,令立宠妃褒姒之子为太子,宜臼的舅父申侯得知此事后万分愤怒,暗中联络西戎八个部落发兵保护太子。
西戎借此机会率兵南下入中原,杀周幽王于骊山,却也趁此机会将周王室洗劫一空,焚毁镐京,烧杀掳掠,欲借此机会占领中原。其中义渠骑兵杀戮最烈,义渠戎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统治,正式建立王国——义渠国【1】。
最终,太子宜臼暗自拜会陇西的秦部族,请求援助。
当时的秦人还是专门为天子养马的部族,远离中原,生活在陇西高原,得知周天子求援,秦部族族长怎可无视这个机会?遂带领重兵以多年与犬戎作战的经验击垮了义渠戎,护住了太子宜臼,平定了这场叛乱。
太子宜臼登基后东迁洛阳,秦部族族长随魏、晋、郑三国诸侯一路护驾,史称“平王东迁”,秦部族因此受周王室重用,受封诸侯,赐地岐山,并赋予征讨戎狄之权。
“平王东迁”昭示着西周时期的落败,东周时期的兴起,亦是春秋的开端,自此礼乐功过不自天子出【1】。
春秋时期,秦缪公率百里奚等将相攻伐北地的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2】,夺得八百里秦川,将义渠变成秦国附庸诸侯,令他们定期缴纳贡赋。
义渠忍辱负重,厉兵秣马,又在秦缪公之后的秦躁公时期拼尽全力攻打秦国,以发愤雪耻,将秦国从泾北一直打到渭南,趁此机会占据河套、陇西、渭水等地。
自那之后秦国与义渠又经百年的拉锯徘徊,义渠在秦献公时期趁机占据漆水河谷、岐山、梁山一带的山地草原,变成半农半牧的大部族【3】。
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军力大涨,义渠才不敢贸然犯秦。
嬴驷继位之初,太师甘龙为安定秦国后方,与义渠达成“义渠称臣,秦国罢兵”的血契,却在嬴驷登基三年后联络魏国谋反。
魏国同义渠联络欲对秦国腹背夹击,孰料义渠与秦酣战时,魏国却坐山观虎斗,秦击败义渠,杀了老义渠王,并迫使义渠对秦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