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日晒当头,清风折下一片落叶,徐徐飘入太华宫书房外的莲花池上。
书房内,嬴稷打了个哈欠。
楚暄放下手中的书简,说道:“看累了就歇会儿吧。”他取过案上的茶壶帮嬴稷把杯子满上。
嬴稷揉了揉眼睛,有气无力地抱怨着:“人为什么要读书啊?”
楚暄忍不住笑道:“稷儿觉得读书苦吗?”
嬴稷点头,如实道:“苦啊,每日坐在学堂中诵文念经,好生乏味,而且还要读那么多书……”
楚暄:“读这些圣贤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若众人皆可正其身,慎思明辨,君王便无需因治理民生而苦恼,便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增强国力上。”
嬴稷不解:“可是我听闻,商君推行变法以后,除了法家外其余学派的书籍都被禁传了,秦国的百姓只能读商君书和秦律,可为什么,我们在学堂中还要读诸子百家之书?”
楚暄答道:“读百家之书,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得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各国王室公子都要熟读诸子百家典籍,饱读诗书,博学通达,才能洞察天下之势,故而王上也很重视思想上的栽培,公子们若是不读,秦国就比不过其余六国,将来如何助秦国强盛?”
嬴稷喃喃道:“原来如此。”
楚暄眼珠一转,问道:“稷儿觉得读诸子百家很枯燥吗?”
嬴稷点头。
楚暄笑道:“可我觉得很有趣。关于诸子百家,你们夫子先前在课上都说了哪些?”
嬴稷回忆:“目前提过的有‘墨’‘儒’‘法’‘道’。”
楚暄问:“那么夫子是如何说‘墨家’的?”
嬴稷来了兴致,坐直了身子,脑中记忆翻涌,搜寻着有关墨家的事宜:“夫子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包容,反对战争,和平相处。”
楚暄点头:“对,墨家主张天下为公、兼爱非攻,他还主张按劳分配,人民各司其职,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放在当时提出这一思想可谓是十分前卫了。”
回忆起学堂上教书先生所说的话,嬴稷疑惑道:“但夫子也说墨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推行,各国的君王也都不太认可,这是为什么呢?”
楚暄见他提问,目露赞许,略一思忖,答道:“‘天下为公’和‘兼爱非攻’只能说对于百姓是好事,但君王和世袭的贵族却不乐意接受,且墨家巨子没有法家那般独断专行,雷厉风行,也就无法推动这世道去顺从他们的思想。再者,墨家创始人墨翟更是以苦为乐,他主张穿布衣、草屐,下地耕作,披星戴月,这一观点本就不合情理。若是能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谁还愿意重回远古农耕时代,下地耕作?如今大争之世更是难以实现,因此墨家自墨翟逝世后便逐渐隐退了。”
“相反,儒家非‘兼爱’而是‘仁爱’。‘仁爱’讲究以仁德治国,关爱百姓,这种爱并非无条件的‘兼爱’,而是建立在道德王法和礼义廉耻之上”
嬴稷笑道:“夫子讲过最多的就是‘儒家’,儒家中有许多修身的道理。”
楚暄:“儒家学说大多围绕着为人处世之道,是最早提出‘忠孝礼义廉耻’观念的学派。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要遵循。在儒家看来,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国家由君王来治理,那么治国的根本就是治‘君心’。对于君王,最重要的就是‘仁德’,君王要爱民如子,以民为本,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时刻保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从而达到仁德治国。”
“而对于百姓,儒家主张修身为本,以‘礼’教化。所谓‘礼’就是道德行为的准则,也就是你们夫子在学堂中讲的那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论。这些都是修身养性,匡正人心的道理。自身修养提高后也要懂得爱人,父子之间需父慈子孝,兄弟间做到兄友弟恭,朋友交往诚信忠贞,互帮互助。在儒家学派看来,正人君子必须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心怀大志、修齐治平、爱国爱民、为国奉献,满足这些的人,便能入朝为官,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继承他们的官爵和财富,并以他们为榜样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也使得众多寒门士子寒窗苦读,想要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正所谓‘一朝为官,光耀门楣’。”
“孔夫子真是伟大!”嬴稷感叹,不禁疑惑:“这样听来儒家思想不是挺好的吗?可为什么当今各国君王逐渐将其摒弃了?”
楚暄答道:“当今天下乱世纷争,早已不是孔夫子当年生活的钟鸣鼎食之邦。士人的谏言大多崇尚进取之道,追求的是一个结果,礼制的过分约束也使他们放不开手脚。以儒家的‘守丧’为例,家中若有长辈离世,子孙后代需守孝三年,这三年内不得娶妻、入朝为官、办喜事。这虽是尽孝道,可以如今的天下局势来看,三年光阴这世界早已是沧海桑田,别说三年了,半年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局面。现如今,各国正处用人之际,没人耽搁得起。”
“而且,连年征战,各国君王都想着开疆拓土,扩大势力,战场上刀剑无眼,拼的就是个你死我活,若是过分讲究仁爱包容,如何打仗?如今天下已是礼崩乐坏,人心已乱,虽然不乏坚守道义,克己复礼的贤臣,但也很多以权谋私、独断专权、祸乱朝纲的佞臣,光是‘正君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治人心’。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君主一人之天下,治理天下应治理天下人,而治理天下人的根本是治人心。乱世中人心已无法通过礼仪教化,那便只能靠制度来约束,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法家。”
嬴稷恍然大悟:“难怪祖父和商君选择以‘法’治国。”
楚暄点头:“‘法治’就是以‘制度’治国,不再是以‘人’治国,在法制面前天子犯法与庶民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做到公平。”
“那道家呢?”嬴稷问道:“夫子说得最少的便是道家。”
楚暄轻笑道:“道家最是深奥。何为道?无人可以言说。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等圣贤认为‘道法自然’。天地间万物周而复始,日升月落,四时更迭,潮起潮落,阴阳相生,刚柔并济,众生万物皆可为道。大道就如这天地自然一样包容着世间所有的一切,无论好与坏、是与非、功与过,只要能存在于世,皆有他们的价值。
“此外,道家思想还指出,不要过分追求一时的状态,将自己困住。因为世无常贵,万物也非一成不变的。这是我最喜欢的观点。”
嬴稷不解:“这是何意?”
楚暄想了想,说道:“道家认为众生皆是相同的,无尊卑,无贵贱之分。在道家看来即便是‘尊卑’‘贵贱’也只是一时的状态,今日富可敌国,明日亦可能穷困潦倒。世间万物此消彼长,就像快马奔驰,一举一动都在改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无论此生如何,最终都会魂归大地,殊途同归。故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众生平等。人们应当多关注自身的成长,顺应自然发展,就可领悟‘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