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张仪便唤来了府上那名侍从,命他将二人送回府后严加看管,此战结束前不允二人踏出相府半步。
楚暄和林辙起床后收拾好一切,便到中军幕府与张仪拜别。
出了幕府,楚暄瞧见昨日所见那两位王室公子正被一名侍卫从军帐中带出。
红衣孩童额角肿了个大包,青衣孩童紧随其后,两眼肿得像核桃,二人皆是一脸不情愿。
突然,那青衣孩童停下脚步,往自己的方向望来,二人对视片刻,楚暄对其颔首回以微笑。
那孩童神色一动,微微张嘴,正欲上前,却听见走在前方的红衣孩童嚷道:“稷儿,站在那干啥?还不快走?”旋即被一把拽住,走之前仍不忘扭过头看楚暄几眼。
楚暄看着他们离去,觉得两兄弟甚是有趣,转头看向身后的林辙,正欲开口,却瞧见他正盯着军营校场出神。
楚暄循视线望去,见此时场中正在操练行伍营阵,阵势随着号令声齐整变换,众将士身穿重甲,却是变换自如,无人懈怠。
二人皆是第一次见到军中习练,心中不免震撼。
楚暄看了一会儿,拉了下林辙的手,说道:“阿辙我们赶紧回去吧,再不走先生见了又要责备了。”
林辙回过神,赶忙道:“嗯、嗯,走吧!”余光又一瞥校场,有些恋恋不舍。
回去的路上,林辙十分安静,静坐着发着呆,仿佛神游太虚,楚暄叫了他几声他才应答。
楚暄见状,以为他是被昨日关外惨烈的战况吓到了,便安慰他道:“阿辙不用担心,先生说魏韩两军兵力损失惨重,已做好退兵的打算,楚国见状也打消了攻战的念头,先生这些时日将前往燕赵营地,若是成功劝退两国兵马,此战便可结束。”
林辙“嗯”了一声,笑着点了点头,但他并非因此事而沉默。
自昨日观战后,他的脑中不断浮现着两军交战的画面,然而他并不觉得那血气逼人的场面有多恐怖,相反,他甚至有些热血沸腾。
看着那些奋不顾身冲进刀枪火海的士卒,他不禁心生敬畏。
那种置生死于不顾,奋勇直前只为保家卫国,冒死深入敌军腹地以肉身迎着刀光剑影,只为不让敌军上前侵扰自己国土的气概让他深感震撼!
林辙不禁想,倘若自己也能像军中将士那样披挂上阵,奋勇杀敌,爹、娘还有平舒的百姓是不是就不会丧命于那夜的屠戮与火海……
如果能习得武艺,就可以保护自己爱的人!
这场战改变了林辙对军队的认知,那些手持长枪,挥舞戈矛的戎兵并非恃强凌弱之辈,而是真真正正为国效命的英雄!
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喊杀声、变幻莫测的阵势与白刃相交、枪林箭雨交织而成的画面不断闪过他的脑中,竟化作一团火在他心中燃烧,脑中闪过一道声音:有朝一日,我也要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
五国攻秦一战魏韩两军率先冲锋,却被秦军打得七零八落,兵力大损,二国见状,动了求和的念头,但又不愿打头阵。几经商讨,魏国派出丞相惠施前往楚国,让作为“纵约长”的楚国向秦国提出止战。
楚国作壁上观已久,见前线战事惨烈,早就无心参战,准备打道回府,得知魏韩欲让自己出面求和,楚王心想若是去了于己不利,还会引火上身,便拒绝了魏国的请求,让他们自行请和。
眼见小心思被捅破,魏王愤怒不已,却也拉不下脸去向秦求和,恰逢此时赵军加入战场,赵魏韩三晋联军重整士气再度奋勇攻秦。
然而求和之事早已动摇了军心,加之连战数月士气溃散,秦军却屡占上风,越战越勇,三晋军队又挣扎了数日后再次被秦军击溃,并被逼退至成皋之地的虎牢关。
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荒滩,丛林山塬,道路不明,乃兵书所指的六险之地,困于此处本就凶多吉少,加之数月交战,军中粮草几尽,三晋联军欲调转路线前往楚国市丘打粮,却遭到楚王提前下令封城拒兵,无奈只好重新退至虎牢关,等候秦兵来袭与之殊死一搏。
三晋君王为此齐声暗骂,这楚国莫不是早已与秦勾结,里应外合围剿自己?
眼见战况不容乐观,燕国亦动了退兵的念头,恰逢此时,张仪亲至燕兵营地,劝说燕军主将收兵,并与其签署秦燕联盟合约,燕军主将权衡利弊也不执着于抗秦,便同意了。
次年开春,秦国大将樗里疾带兵直冲虎牢关,三晋士兵于此严寒深谷连呆数月早已是涸辙之鲋,秦军击其惰归,连斩八万多士卒,三晋联军大败。
秦军乘胜追击,直逼韩魏王都“新郑”与“大梁”。
眼看王城将遭敌袭,公孙衍临危施计笼络位于秦国西北一带的游牧部族——义渠,对秦来了个“后院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