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只是一张不起眼的小卡片,里面蕴含的那份真挚情意却总能深深触动她的心灵,带给她无比的温暖与力量。
自从当教师以来,赵小美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不论成绩优异,还是有所欠缺。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同样的重视与关怀。
尤其是面对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她都格外的上心,并会耐心寻找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确保大部分孩子能在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而且,她还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给这些孩子开小灶,进行课外辅导,目的就是为了帮他们一点点提高,让他们能看到进步的曙光。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这首《小松》,说的是一颗幼小的松树,自少齐埋于小草里,当它小的时候,也和小草一样齐埋在那里,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有谁会想到小草里的这株从蓬蒿里出来的幼苗,几十年后会变成参天大树。而当时,它只是略高于小草,人们也绝对认不出它将来会成为神木。只是当它长大,大到参天了,才仰视它的伟大。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你默默无闻,努力拼搏的时候,那种孤单无助,谁人了解。但待到你成功之后,却都跑来叫好。
所以说,学问也好,事业也好,都得靠你自己去努力,只有熬成功了,就不怕没人赞美你。
人生如此,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不仅要让他们受得了磨难,还要给与他“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如果溺爱过分了,只能是害了他们。
反过来讲,老师和家长又是否真给了孩子们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呢?
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是有其可爱的地方,虽然他们顽皮、捣蛋,但也有大人所不能了解的烦恼,为何有时他们宁愿把快乐烦恼向身边的朋友或同学们倾诉,也不愿告诉家长或老师呢?
这难道不是与大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有关吗?
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只考虑他们将来是否能出人头地,前途有望的为家庭和学校争光什么的。
赵小美觉得,那种不惜一切代价为其创造优裕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却从不愿走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探询他们的所想的做法是不对的。
孩子们不乏天真、坦率、个性真诚,是大人们草率而不负责任的粗心把他们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渐渐扼杀掉了。
夫子曾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因为每个人生下来资质都是不同的,智慧也难齐平。
中人以上资质的,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中人以下的,对其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将标准放低一点。
但中人以下的,他们也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肯努力,成就会和中人以上的一样,也许还会超过他们。
有些老师感情往往偏重于学习好的学生,对那些调皮捣蛋,不用功的学生左右看不上眼,认为他们就是中人以下的资质,提不起来的料。
然而就是那些被他们认为资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当其走上社会,成就会远远高于那些被认为中资以上的学生。
所以当老师的,不能以功课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而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然后多加以引导教化才对。
学识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漫漫积累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光有学识,没有智慧的思想,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有了真思想,再慢慢积蓄学识,那一定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