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外语专业的新生带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踏进了教室。当年轻的于倩老师走上讲台时,班长一声令下,带领着全班同学起立,向她致以热烈的欢迎。同学们都满怀期待地望着他们的专业课老师,希望能从她这里体验到与中学时期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
作为这届新生们的专业课老师,于老师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不仅语言功底扎实,学术底蕴也很深厚。然而,台下的同学们很快发现,于老师的授课风格过于偏向严谨内敛,缺乏生动活泼的互动元素。虽然她严谨地讲解基础英语知识,强调理论的精准传授,但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比较少,导致氛围显得沉闷,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老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授课,逐字逐句细致讲解,确保了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面临这样的教学情境,赵小美内心还是能够体谅和理解,在她看来,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方式,作为学生,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并要积极的从中挖掘和吸收知识的养分。即使于老师的课堂氛围显得较为平淡,她依然以高度专注的态度倾耳聆听,尽量紧跟课程的步伐。
与此同时,她积极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试图在这一相对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寻找到最有效的学习路径,以便更高效地消化、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尽管过程可能充满了挑战,但赵小美坚信,只有这样不断适应与磨合,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与专业能力。
入学测试赵小美他们班口语的那位年纪稍长的女老师叫张慧娟,她主要承担他们班的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和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其它英语专业课程都归于倩老师。
在授课方式上,张慧娟老师采取了传统而稳重的方法,注重扎实基础和严谨规范。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系统指导,注重发音准确和语言流畅。在听力训练方面,她通过带学生们去听力教室观看各类音频教程,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提高理解能力。至于英美概况课程,张老师详细介绍了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确保学生对英美两国的基本知识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于倩老师在外语系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承担了相当繁重的教学任务,每天都要连续上两三节专业课程。面对这样的工作强度,她依然坚守岗位,倾尽全力投入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对她的授课方式表示满意。部分同学反映,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依赖教材,有时显得过于照本宣科,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互动和创新元素,这使得一些同学感觉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赵小美觉得,两位老师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内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与敬业精神。于老师尽管受到班上部分同学的质疑,但她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努力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张慧娟老师以其扎实稳重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她的教学不追求花哨的形式或激进的改革,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专业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尽管俩位专业老师的教学方式各有特点,但她们均致力于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付出,共同塑造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张慧娟老师的那份质朴无华、持之以恒的教育情怀,尤其赢得了学生们深深的敬意与尊重。
在九原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对于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方法。由于系里师资有限,这些课程并不是由外语系的老师来教授,而是请了学校其他系的老师们来授课。
学校会根据外语系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计划,协调各个系的老师来教授一些公共基础课或者与英语专业相辅相成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让学生感觉有些不连贯,但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确实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这种教学模式还体现了学校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让老师和学生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