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2023.12
对于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1976年是个承载了深重哀痛与历史转折的特殊年份。那一年,民众悲痛地告别了深受爱戴的周总理;盛夏七月,中国北方著名的瓷都遭遇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痛;十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卓越领导人毛主席也与世长辞,国家再次陷入深深的哀悼之中。在这举国悲痛而又充满变数的时刻,中央采取果断行动,一举清除了“□□”□□集团,从而为动荡的社会局势画上了句号,也为国家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瓷都经历了大地震的重创后,抗震救灾帐篷迅速成为了市民们临时安身的重要设施。银行大院各家各户积极响应政府紧急行动的号召,在院内搭建起五彩斑斓的帆布帐篷。这些帐篷犹如一片片巨大的彩色蘑菇,密密麻麻地遍布于内外院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填满了整个院落空间,而且布局复杂多变,穿梭其中就如同在曲折蜿蜒的迷宫中行走一般。
面对地震的破坏威力,市民们深刻意识到搭建帐篷的重要性,因此在搭建过程中特别认真细致,每一顶帐篷都牢固安装、结构坚固。这不仅体现出他们对临时居所安全性的高标准严要求,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对生命的极度尊重与珍视。这一片连绵起伏的帐篷群落,既象征着大家面对自然灾害时团结一致、自力更生的决心,也真实描绘出人们坚韧顽强、积极自救的精神风貌。
政府机关、学校以及各街道办事处等社区服务机构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向居民们发放抗震减灾的普及资料,通过通俗易懂的传单和手册方式,将防震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努力提升大家对于地震防范的认识,并时刻提醒每一位民众保持警觉,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灾害的各种准备工作。
赵小美家搭建的那顶青色抗震帐篷就在大院最边上的位置,紧邻他们居住的小院子和大门通道。正值暑期,白天父母上班不在家时,赵小美和赵小靓姐妹俩钻进帐篷里玩耍,偶尔还会偷吃储备在帐篷内的应急干粮。
地震刚发生后的那段日子,各家各户都严格遵守规定,每到晚上吃完晚饭或准备睡觉时,都会自觉地前往自家搭建的帐篷中过夜,以求安心。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多数家庭慢慢恢复了在家中就寝的习惯,尽管如此,他们仍会在夜晚安排家人轮流值守,一旦察觉到任何可能预示地震的迹象,能立即叫醒其他家庭成员迅速逃生。
赵小美主动承担了家中最多的守夜任务。母亲看出她其实是想利用夜晚守夜的时间看书,于是从柜子里找出《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送给她读。这让非常开心,竟然在一个晚上就把整本书一口气读完了。
次日清晨,小美母亲最先醒来时,发现她家三女儿正疲惫地趴在炕沿边上睡着了,手边还有一只未关闭的手电筒。
“以后还是别让她值夜了,像昨晚这样得浪费多少节电池啊?值班是希望她能及时察觉地震前的异常情况,她倒好,看了一晚上的书。”
“不过,你妹妹倒真有毅力。”
赵小莉听了母亲的话,看着熟睡中的大妹,打趣道:“美儿竟然一晚上就把它看完了?我记得这本书您当初可是看了好几天呢。”
“我三姐真是个读书狂人。”赵小靓笑着附和道。
此时正在灶台下拉风箱的大姐插话进来:
“小美儿真爱看书,晚上还躲在被窝用手电筒照着看,我都说她好几次了,这样对眼睛不好。”
赵小美这时已被她们的说话声吵醒,听了她大姐的话,内心一阵尴尬和焦急,恨不得上去捂住大姐的嘴,但碍于母亲就在旁边,无法付诸行动,只好辩解道:
“大姐说的有点夸张了,我只不过那样看过两三次而已。。。”
赵小玉这才意识到自己刚的话可能对二妹不利,却又一时不知如何补救,只能避开妹妹投来的目光,低头更加用力地拉动风箱,心中暗自决定:今后尽量少说话,以免误伤谁。
赵小美手中的大手电筒最终被母亲没收,并与家中仅剩的另一只手电筒一同置于母亲严格的管控之下,晚上需要时向她母亲要并详细说明用途。不过赵小美对此并不在意意,因为她又从好友翠珍那里借来了一个新手电筒,睡觉前还会躲在被窝里偷偷看书。
紧挨着她睡的大姐赵小玉即使发现了这个秘密,也选择了佯装不知情。有时不经意撞见妹妹在黑暗中看书的情景,姐妹俩便会相视一笑,心领神会地将此事轻轻带过,赵小玉用默契和理解包容了二妹的小秘密。
《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对赵小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详细记述了众多为了祖国和人民倾尽全力、无私奉献的爱国英雄们的感人事迹,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教育内容。
这部作品是由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真实记录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也是一部生动描绘战士精神磨砺与成长历程的宏伟篇章。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赵小美深受其影响,不断从书中汲取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以及如钢铁般坚定的意志品质。这种强大的精神内核,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们,也让赵小美内心深处深感震撼与鼓舞。
在毛主席去世的那段时期,赵小美他们所在的高一年级正好参加了一场下乡“学农”实践活动。尽管他们身处偏远山村,但与市区的情况并无二致,每户农家都及时搭建起了应对地震的临时棚屋。不同于城市的帐篷设施,这些山里的村民们因地制宜,利用手头易得的稻草作为主要建材,建造出了简朴却实用的避难所。棚内铺上一层干燥的草料以保持温暖干燥,上面再叠加两三床棉被充当临时床铺,尽管设施简单,但却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赵小美与班上几个女同学,包括好友袁红,被一同安排在了农户家住宿。这家农户的院落呈长方形格局,大约有六十多平方米的面积,北边并排建着三间泥土砌成的房子,院墙角落还有一间用来堆放杂物的小屋以及新搭建的防震草棚。几个女生则住在宽敞的大屋里,大炕宽大到足以让七八个人舒适地睡下。
吃饭的问题上,年级组采取了自主解决的方式。采购食材的任务则由轮流回市区的老师们承担,主食如米面等在当地村子里采购。老师们愿意出高价收购,而村里也有多位热心的老乡愿意出售自家产品来支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