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2023.12
在初一新增的课程中,赵小美对英语产生了特别的喜爱。这门充满新颖感的语言课程,对于刚跨入初中大门、还未曾涉足过外语领域的同学们而言,就如同一片等待探索的神奇新天地。而对赵小美来说,她与英语的缘分却不仅仅停留在初次接触的新鲜阶段,更确切地说,她在内心深处对英语怀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和默契感。
这件事情还要从她上五年级的时候说起,那时的她就已经能流利说出两句基础的英语了。这一切都源于她哥赵锦城对英语广播有着深深的热爱。每天清晨,家中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某电台英语频道的朗读声,仿佛一段段灵动的音符,在整个家中空间流淌,充满了别样的异域语言韵味。
赵锦城每日跟随广播学习英语,就如同吟唱歌曲般持之以恒,早晚不停。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赵小美在潜移默化中也被这独特的语言世界深深吸引,仿佛每一天的清晨都由这一阵阵悦耳的英语朗读声唤醒。就这样,她与英语悄然间建立起了深深的联系和缘分。
他们家居住的空间并不宽敞,两间屋子各自约摸二十多平方米,父母住在里间,外间则是几个孩子共同的生活区域。赵小美和妹妹上小学之前也是与父母一同挤在内屋住。随着兄妹五人日渐长大,大家逐渐都搬到了外屋。赵锦城在家那会儿紧靠里墙睡,与姐们之间用一块布帘遮挡,也算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父母所在的里屋布置得也很紧凑,从炕西边一直延伸到窗前,摆放着从老家带过来的几只黄木小柜子。炕正面墙,自东向西叠放着平整的被褥,每日一大早,小美母亲总是先不急于整理家务,而是先去外屋叫醒熟睡的孩子们,然后才和大女儿一起开始忙碌做早饭,开启新一天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赵小玉一大早就母亲责备:“说过你多少次了,别急着叠被子,先下地生火烧水!这记性怎么一点都没长进!”
这一幕在赵家已是常态,哥姐妹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争分夺秒地抢在上学前完成各自的事或家务活。
母亲对大姐这般责备起初并未引起赵小美过多关注,然而次数多了,她心中逐渐生出一份疑惑。有一天清早见二姐赵小莉在门外专心致志地背着俄语单词,正在屋里洗漱的赵小美连忙用毛巾胡乱洗了把脸,便跑出门去询问。
正在背俄语单词的赵小莉并未因被妹妹打扰显得不耐烦,而是停下来耐心的解释道:“妈所以不让大姐起床后立即叠被子,可能是想让被子里的气味散一散吧。”
说完后她对妹妹笑笑,返回屋内收拾书包去了,留下赵小美独自站在门外,心里暗自佩服她姐知道的就是多,仿佛没有她不懂的事儿。
从那以后,她每天会提醒大姐一下,母亲也没再为此事训斥过大姐。赵小美觉得母亲的做法有其道理,尤其是在冬天,门窗紧闭,被褥里的毛絮和汗气难以排出,若是一早就将被子叠起,确实不利于健康。
他们住的外间比里屋更为狭促,有锅灶、取暖的小火炉、水缸以及平日用于写作业的饭桌。一到冬天,由于户外严寒无法在院子里做饭,家中整天都得生火烧饭,这让炕头位置的人倍感不适。
赵小美不由想,每晚睡最外边的大姐一定备受煎熬吧,自己紧挨着她睡,时常都能感受到身下的被褥因热腾腾的炕面而变得干热。可即使这样,她们也只能尽力适应。空间有限,谁该睡哪边,早被她母亲安排的明明白白。
二姐赵小莉那届学的是俄语。赵小美总觉得俄语那独特的发音和繁复的拼写麻烦,甚至让聪慧过人的二姐都觉得头疼,直言不喜这门语言。
有一次,赵小美偶然瞥见二姐课本上一个俄语词汇“星期日”,旁边赫然标注着一句令人捧腹的话:“袜子搁在鞋里”。
二姐告诉她,这是他们班同学为了记住每个拗口的单词而想出的独特记忆法。
这让赵小美和妹妹赵小靓忍俊不禁,她们一遍又一遍地大笑着重复这个有趣的拼法,仿佛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体会一下俄语学习中的乐趣。
尽管对俄语不怎么感冒,赵小美对她哥所学的英语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她眼中,英语的发音与汉语拼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看起来也流畅顺眼多了,不像俄语那样曲折复杂,让人望而生畏。
因此,在众多的外语之中,赵小美自然而然地对英语产生了亲近感,越发觉得它既有趣又实用,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其中的魅力。
“哈喽”,这些亲切的问候语赵小美早已驾轻就熟,她觉得无论是拼读还是书写,都远比俄语来得直观易懂一些,至少不是像俄语让人两眼一抹黑、无从下手的状态。
话说回来,赵小美哥姐们都是六年制小学毕业,但到了她这届,突然改为了五年制,而且还要学生们在原校升初一。这可让学校犯了难:
师资配备、教室调整、桌椅板凳准备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哪一样都不能耽误,否则实在难以向学生家长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