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小美对大姐赵小玉还算比较关心,每当母亲因大姐干活笨拙而责骂时,只要她在场,总会挺身而出为大姐辩护,这让她母亲很气恼。
小美母亲最不待见三闺女的地方便在此:
自己的事情还做的一塌糊涂,却总是热衷于插手别人的事情,这怎能不让她恼怒?
“烧个水都这么费劲,拉个风箱还要妹妹来帮忙,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
小美母亲这时从里屋出来,嫌弃的说着大女儿。
小美对她母亲对待大姐的轻视与苛责一直感到难以接受,她觉得,就算大姐头脑不够灵活,也改变不了是她亲闺女的事实啊。
“怎么又说我大姐?刚是我主动帮着拉风箱的。”
小美母亲并未理会三女儿的辩解,反而严厉地训斥她道:
“你还是少管点闲事,赶紧去剁你的鸡菜吧,没看见鸡盆里的鸡饲料友快见底了吗?”
随后她不满地瞪了三女儿一眼,又厉声斥责道:
“还好意思帮你大姐说话,看看你自己,整天那副懒散的样子,就说分配给你的家务吧,你哪次认认真真的做好了?”
“再看看你二姐,每次分配给她的家务活,人哪次不是早早就做完了,还从没让你妈挑剔过?真是没见过你这样好吃懒□□多嘴的人!”
面对母亲的指责,小美心里很是憋屈,她觉得,自己的“仗义执言”,竟然换来了母亲的无端指责,于是不甘示弱地反驳她道:
“哼!反正您就是怎么看我都不顺眼嘛,觉得我哪里都不如我二姐好!”
“才说了你两句,竟敢顶撞起你妈了!”
小美母亲气的转身抓起炕头上的笤帚,毫不犹豫地朝三女儿的头顶挥去。
一旁拉风箱的大姐赵小玉见状,心急的起身上前抬起手臂试图为妹妹挡下就要落下的笤帚。
然而,尽管她拼尽了全力,甚至自己挨了两下,也没能挡住母亲疾风似的挥着笤帚击打,她妹的后脑勺,还是硬生生的挨了一笤帚。
剧烈的疼痛让小美瞬间捂住了后脑袋瓜,眼泪瞬时如泉般奔涌了出来。
“今天数学老师还说我脑子笨,我看都是你平常笤帚和擀面杖给打坏的。”
赵小美一边流着泪用手揉着后脑勺,一边抬起头倔强的冲母亲怒喊道。
“还敢和我犟。。。看我怎么教训你这个。。。”
小美母亲这下火更大了,暴脾气的她真的去找来了擀面杖追着她打。
等她追到门边时,正好被下学回来的赵锦城和赵小莉进门给拦了下来。
“妈,您怎么又在打妹妹,赶紧把擀面杖给我吧,别让院里人听了笑话。”
赵小莉边说边从母亲手里费劲的夺下了擀面杖。
“就是,有什么事,就不能好好的说吗?”
后面进来的赵锦城也不满的看着母亲说道。
如今他们俩都是初中生了,一个刚上初一,另一个都快中学毕业了。他们自然明白要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家庭的颜面。
在这个与大院隔开的独立小院里,总共住着三户人家,其中一家姓张的邻居与他们赵家关系并不融洽,大人小孩之间时常发生些摩擦矛盾。
自家内部的纷争若传出去,难免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他们懂得尽量避免让家里这些打闹冲突在大院里流传,以免沦为邻里的笑柄。
小美母亲对二女儿的话向来颇为重视,尤其是儿子赵锦城的意见,即便被他稍有责备,也不会像对待三女儿那样严词反驳。
等小美父亲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下班到家后,一进门就察觉到家里的气氛有些不对。
只见二女儿手中紧握着擀面杖,而大女儿和三女儿的脸上都还挂着泪痕,似乎刚刚遭受过打骂。
在外面玩耍的赵小靓紧跟在父亲身后进屋,瞥见家中的这一幕,立刻紧张地躲到了父亲的背后。
小美父亲见状,不禁发出一声长叹,转向还在气头上的小美母亲,语重心长地劝说道:
“玉儿和美儿俩又做什么事惹你生气了,竟然还用擀面杖打她们?你就不怕打坏她们吗?”
听到她爸这样的责问,赵小美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抽泣声更大了,一旁的赵小玉也忍不住跟着抹起了眼泪。
“好了,都别愣着了,几点了,还吃不吃晚饭了?”
小美父亲环顾了一圈家中的成员,瞪起眼说道,一家之主的范儿十足。
“行了,赶紧做饭吧。”
小美母亲见老赵同志真动气了,忙嘱咐两女儿:
“小玉,你快去看看火是不是灭了?小莉,你去洗手和面吧,今晚咱们吃面条。”
于是几人开始井然有序做起活来。
小美父亲将手中的黑色公文包挂到衣架上,随后脱去鞋子,悠然自得的坐在炕上等着面条上桌。
“我看直接一锅煮了吃吧,就不用另外打卤了。”
小美父亲在炕上喝着白开水,对地下忙着切菜的小美母亲随口提议道。
今日她爸倒并没挑剔,赞同将菜与面条一同煮,相比单独打卤再另烧开水烹煮面确实省事。
小美想,许是父亲考虑到天太晚,全家人早已饿的饥肠辘辘,因此才选了更为快捷的一锅煮吧。
他们孩子们都知道,爸爸不喜欢吃一锅煮的面。
小美不禁回忆起那段年少时光,当时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白面馒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奢侈食物。
她和姐妹们常常穿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衣服,只有到大年这个团团圆的日子,才能换上崭新的衣裤鞋袜,享受平日里难以吃到到的美食和糖果等小零食。
那时候,生活物资供应实行的是严格的票证分配制度,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用品都限量供应。
每个月家里能分到的那点白面,真不够全家人敞开吃上几顿的,到年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平时每顿饭基本不是窝窝头,就是玉米面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