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又涉及到赵王歇张耳陈余。大体讲讲张耳陈余的故事吧。
张耳本来魏国人,年轻的时候做过魏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死后(魏国内斗,信陵君死后他的势力被清算瓜分)逃亡到外黄。
外黄一家富豪的美女嫌自己老公没本事,就让自己父亲手下帮忙找有本事的男人。美女父亲手下正好认识张耳。那时候张耳正在流亡,有富家美女可娶当然高兴,美女就离婚再嫁。张耳也借助美女家族的势力和财富结交豪杰,还成了外黄的县令。这期间,刘邦还仰慕张耳,做过他小弟。
陈馀,本来是魏国大梁人,爱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一位很有钱的公乘先生因为觉得陈余不是一般人,就把把女儿嫁给他。这经历跟张耳很像。两个人也结识了。陈馀年轻,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成了刎颈之交(割脑袋的交情)。
秦国灭亡魏国后,秦始皇听说陈余和张耳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余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余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卫(类似打更巡逻)维持生活,两人相对而处。
里中一个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过就鞭打他,陈余打算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他老实挨揍,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余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怎么跟你说的?如今遭到这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里吏身上吗?”陈余认为他说的对。
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他两人,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传达上边的命令。
陈胜起义,打到陈地,军队已扩充到几万人。张耳、陈余求见陈胜。陈胜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余有才能,只是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
陈地的豪杰父老劝陈胜称王。陈胜征求陈余、张耳的看法,张耳陈余认为陈胜应该立原六国贵族称王,尽量给秦军树立更多的敌人。而且各诸侯灭国以后再被封为王,他们会心存感激,从而顺从。如果自己称王,各诸侯会不服,不肯听调度,也不会帮忙。陈胜没听劝,自立称王。
陈余再次规劝陈胜、当务之急是西进函谷关,但是这样的话就来不及收复黄河以北的地区。他曾经游遍赵国,孰知地理人情,所以希望陈胜能给他一支军队,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于是,陈胜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地。军队可以派,管事的还得是我自己的人。
过程有点曲折,结果就是武臣打下一大片地盘,自立做了“武信君”。
到达邯郸后,张耳、陈余听说周章的部队已经进入关中,到戏水又败下阵来;又听说为陈胜攻城略地的各路将领,多被谗言所毁,获罪被杀,又怨恨陈胜不采纳他们的计谋,不能晋封为将军,而让他们做校尉。于是就规劝武臣自立为赵王。任用陈余做大将军,张耳做右丞相,邵骚做左丞相。
武臣派人回报陈胜,陈胜大发雷霆,想要把武臣的家族杀尽,发兵攻打武臣。房君劝阻说:“秦国还没有灭亡就诛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等于又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强大的敌人。不如趁此机会向他祝贺,让他火速带领军队向西挺进,攻打秦国。”陈胜认为他说的对,听从了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里,软禁起来。并封张耳的儿子做了成都君。
陈胜派使者向武臣祝贺,让他火速调动军队向西进入关中。张耳、陈余规劝武臣向北发兵夺取燕、代,向南进军收缴河内,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赵国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拥有燕、代,楚王(陈胜)即使战胜秦国,也一定不敢强制赵国。武臣于是没有向西发兵,而派韩广夺取燕地,李良夺取常山,张黡夺取上党。周章没有足够的后援,西进失败。
韩广的军队到达燕地,燕人趁势拥立韩广做燕王。武臣又跟韩广的燕国火拼,还被人家俘虏了,燕国要求分割半个赵国的领土。有个士兵借口说张耳陈余有意自立把武臣救了回来。
很可能回来以后的武臣对张耳陈余也有了芥蒂。
李良平定常山以后,武臣再派他去夺取太原。李良的部队到了石邑,秦国的军队已经严密地封锁了井陉,李良不能向前挺进。秦国的将领搞了个离间计,慌称秦二世派人送给李良一封信,没有封口(送信接信的谁都能知道内容),信中说:“李良曾经侍奉我得到显贵宠幸。他如果能弃赵反正归秦,就饶恕罪过。使他显贵。”
李良接到这封信兵回邯郸,请求增加兵力。还没回到邯郸,路上遇到武臣的姐姐外出赴宴回来,跟着一百多随从。李良还以为是武臣,便伏在地上通报姓名(很谦卑)。武臣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将军,只是让随从的士兵答谢李良。李良一向显贵,当着随从官员的面被羞辱,感到很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