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84章 秦始皇本纪(十二)

第84章 秦始皇本纪(十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在秦朝的发展上,郡县制确实表现出了制度的优越性,权力的集中,责任制和调动的灵活性,既笼络和很多人才,让上位者可以更多更有效的调动资源,以达成目的,天下都大一统了。

第二,秦始皇对于亲情这种东西不太信任,不认为血缘这种东西能有多少的羁绊力,他本身出生在赵国,幼年经历动荡,回秦国后,所得的宗族亲情有限,唯一一个留下姓名的弟弟还叛变了;而仲父吕不韦和嫪毐的存在,他能从秦国宗室获得的温情可以猜测为负。所以封叔叔伯伯堂侄堂孙什么的,做梦去吧,老子吃苦的时候谁帮我了?想占我便宜,没门!至于自己儿子,他想长生不老啊,权力当然掌在自己手里。

第三,他手下一大批郡县制的支持者,比如李斯,他最少表现得是对于法制规范的信任;也有一大批吹捧者,比如周青臣,陛下放个屁都是香的,要不就是臭的有特色,回味起来香。这批支持者又一次加强了他实行郡县制的决心。

第四,可能就是性格方面,掌控欲太强了,幼年动荡多的人,一但登上高位,更容易操控欲满棚,权欲极强。

李斯这些人为什么坚决支持郡县制呢?

第一,很可能是他们确实看到了这种相对集权的制度的优越性。分封制的诸侯王自主性非常大的,人钱粮都自主,一但叛变造成割据势力,又有血缘关系在,名义上实质上都不太好处理,内耗的话比郡县大很多,不管郡守县守怎么经营,你有任期,你们要搞联合,能不能互相信任就很难确定。郡县制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匹配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管理本身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六国旧势力反抗是必然,这更说明要把制度搞得细致一些)。

第二,他们是这套制度的受益者。李斯出身比较卑微,做过楚国的管理文书的小吏(不是官),底层的聪明人爬上来,更容易觉得上层的“德不配位”。李斯是看到厕所的老鼠和粮仓的老鼠的天差地别,才决心求学跑到秦国,所以对于只是生的地方对的那批人,是没有多少真的敬意的。不就是投了个好胎,怎么好处就都是你们的了?你们的脑袋考虑得了两位数以上的乘法吗?我虽然上不去,但是你们下来了。这并不单单是个人思想的问题,是一个阶层的人的对不公的抗议。

第三,各种不同的学说事实上确实会一定程度影响国家治理以及政策的一贯性。

这一点具体优劣很难讲,毕竟情况复杂,众口难调,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很难看出真的问题所在。可能只是一些人夸夸其哗众取宠,也可能是极其难得的纠错的机会,这时候就需要高位者的高瞻远瞩和包容。必须要讲这确实很难。秦孝公听商鞅的变法了,秦国确实强了;戈尔巴乔夫听某些人的,苏联解体了。身在高位也不是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有的作用力出去都有反作用力回来,不过放到国家来讲,可能时间会长一些。

李斯的建议,开启了秦始皇为人所诟病的“焚书”事件。

当然那时候能读得起书的,一般家境不会太差。这不知道算不算是大君主对于社会中上阶层的一次降维打击。秦始皇可迁了十万户富商到咸阳,谁知道这些读书人(应该主要是儒家讲求仁义,希望分封)跟这些富商以及六国遗老遗少(很多人也被集中看管或者流亡了)有没有关系,会不会制造大的舆论影响各项政策和稳定。干脆一巴掌拍下去,都给我老实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