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华阳太后去世了。华阳太后是安国君的妻子,秦庄襄王的嫡母,也是嬴政的嫡祖母,出身楚国,是嬴政时期后宫里为数不多的长辈之一,很可能给过少年时期以及青年时期的嬴政一些教导或者温暖。
从嬴政继位到华阳太后去世,没有大规模的秦楚战争。一方面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关系,一方面可能也跟秦楚两国关系相对缓和有关。华阳太后的去世,可能让嬴政从长辈那里获得的女性的最后一点温柔也没有了。
有人说赵姬不是还活着吗?她活着不活着,从情感供养方面看,对嬴政应该不具有多少积极意义。
第四年事,大的饥荒。一个写进史书的“大”字足可以表明饥荒的程度,赤地千里,易子而食。造成饥荒的可能性不外乎不产粮,产了粮都被征调了,最惨产的又少又都被征调了。这种原因看起来可能性最大。
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嬴政十八年,秦国又大量征兵攻打赵国。征兵不要人吗?不要车马兵器吗?不要粮草吗?但是打仗就是打仗。前线人命往里头填呢,能不给吃饱饭吗?
十八年的这次攻打赵国,王翦统领上地的军队,攻占了井阱。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军队。羌瘣也带兵攻打赵国。分兵三路,各有统领,算得上“大兴兵”了。也说明了嬴政对赵国势在必得的决心。
嬴政十九年,王翦羌瘣基本平定了赵国,并攻破东阳俘获了赵王。因为预计继续攻打燕国,所以秦国军队驻扎在中山整顿待命。
邯郸城被围,秦王嬴政从秦国到了邯郸,把那些跟他在赵国的时候跟他母家有仇的人全找出来,活埋了。
说到活埋,真的是一件很残忍的刑罚,它的残忍之处在于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感受过程,当然跟后世的凌迟相比,可能程度要轻一些,但是凌迟的刑罚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据说最早出现在宋朝的文献里。相比秦国当时的死刑,比如五马分尸,砍头,活埋可以在时间上有所控制,而整个过程的恐惧绝望和生理上逐步窒息很容易击碎人的理性,是很容易让人发疯的刑罚。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嬴政心里是积压了太多太多负面的情绪,以至于要看着这些仇人在恐惧中挣扎。我们也能再次推理嬴政在赵国的不愉快的童年。
眼看着赵国的这些仇人死了,嬴政经由太原(原赵国)上郡(原魏国)回到都城咸阳。
这一年嬴政的生母赵姬去世了。这一年嬴政31岁,赵姬应该不超过五十岁,毕竟离嫪毐造反才九年,赵姬那时候还给嫪毐生过孩子。结合华阳太后去世的年龄,赵姬算命短的。我们照着赵姬的性格看,很可能嬴政的那一场坑杀,摧毁了赵姬最后的生存欲。
赵姬看起来是一个离不了男人的浪/□□人,或者说必须有男人去依附才能活的下去的女人。说起来,一个家妓,她从小学的就是怎么讨好男人,依附男人,男人就是她的立足之本,这是很早就刻在思维里的东西。哪怕后来她位置上去了,她最需要的也是有个暖身子的异性,让她去哄去依附。然而,庄襄王去世了,嫪毐被杀了,吕不韦自杀了,她的儿子像饿狼一样凶狠,又对她多方位否定(她本身也确实不是一个好妈),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去,多年前有过争执伤害(可能对她来讲有些是温情)的人被儿子活埋了,赵姬感受到的未必是大仇得报,更多的可能是对儿子的恐惧,憎恨。
一个没有什么政局观的人,一个不能杀伐决断的人,听到熟悉的人以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罪名被活埋,心理上承受不住,所以枯萎了。
这都是我的猜测,做不得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