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攻打魏国三城和攻打华阳是两回事。
攻打魏国三城是胡阳做的主动进攻。华阳之战是赵魏两国联合攻打韩国(不知道是不是跟之前秦国攻打赵国魏国,韩国没有做出积极反应有关),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昭襄王任命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领军队救援韩国。
华阳久攻不下,赵魏联军和韩军双方僵持。因为华阳距秦国比较远,所以魏、赵两军估计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从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长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十三万人,生擒三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激战过后,大败赵军,溺毙赵国军队二万人,魏军主力被大量歼灭,只得割让南阳地向秦求和。这时候燕国和赵国联合发兵救援魏国,秦军接收南阳后撤军。
第三,秦国对三晋的政策是我会看自己的实力,分重点攻击你们,也乐得看你们相互攻击,但是谁都不许做大,不允许你们积累起可以和我抗衡的实力。
第四,魏国节节败退,上层是真的甘于苟延残喘,前线的军民可能还在热血抵抗,君主已经放弃了,国内的矛盾只能进一步激化。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秦国将魏国韩国的上庸地区划成一个郡(有人翻译说是把占领的魏国的地盘和韩国的上庸加起来规划成一个郡。不是特别清楚当时韩魏两国边境划分,因为这两个国家之间也是不停打仗)。
这年还有件事,“南阳免臣迁居之”。前面讲了,南阳不是被秦军拿下了吗,关于“南阳免臣迁居之”,可能有这几种解释,第一,把南阳的原属魏国的免于死去的人迁到新成立的郡生活,让他们离开故土,分散开来,降低抵抗的力度;第二,把秦国内的有罪之人免罪迁徙到南阳(这是前面有例可循的政策);第三,秦国把包含上庸在内的一个郡给了韩国魏国(内部怎么分归他们自己,打起来才好呢),相应的秦军收了南阳,但是南阳的人他们不要,把这些人赶到给了韩国魏国的那块地盘上去了。至于原因,就是来年的联合伐燕,以及杀义渠王。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军辅助韩国魏国楚国攻打燕国。
这时候的燕国已经不是燕昭王时期那么强盛。当时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乐毅正在攻打齐国,因为想着把占领区彻底同化,实施了很多利民措施,缓解齐国中下层百姓的抵抗,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后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没有被打下来。那时候燕惠王就认定了乐毅是为自己谋私利,想在齐国自立为王。他爹燕昭王还是可以的,狠揍了他一通,然后就封乐毅做齐王。不管是出于什么愿意,乐毅推辞了,但是他和燕惠王的梁子结下了。
等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派人代替乐毅,乐毅不敢回燕国跑到赵国去了。齐国趁机反攻复国。
自己没有容人之量,燕惠王还大着脸给人家乐毅写信责备人家。这次战争就发生在燕惠王后期。应该是韩国魏国楚国趁着齐国复国,燕国势弱来抢地盘了。
这一年还有一件事就是秦国初设南阳郡,应该是把这块地盘系统化管理了。
这一年还有另外一件大事就是秦昭襄王杀了义渠王。
之前我们讲过,秦昭襄王刚即位的时候,宣太后起了很大作用,也掌控了相当一部分朝政。后来义渠王到秦国见到宣太后,天雷勾地火,俩人好上了。这样一来,虽然算得上宫廷丑闻,但是秦国跟义渠之间确实达成了一定的稳定。
据说早期义渠王是每年都有段时间住在秦国后宫,而宣太后也跟义渠王生了两个儿子,进一步稳定了双方的关系。
但是三十几年过去,宣太后最少也要六十岁了,义渠王也年轻不到哪里了。双方的后人都成年,尤其秦昭襄王都继位三十五年了,不会希望上面还有一个爹的。所以除掉义渠王成了一个重要议题。义渠国内部可能也有人有这种需求,不排除双方联手的可能。
有人记载说是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母子俩合谋,把义渠王诳到秦国宫室,然后杀掉了。
有没有可能呢?也有可能,六七十岁的政治家,感情因素变淡是有可能的,相互间的束缚会越来越松懈。但是匆匆下手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之前派去辅助攻打燕国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义渠暴动的作用。
不管宣太后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不是提前知情,义渠王被除掉,秦国北部会需要相当的军力维持平衡(打燕国的军队排上用场了),别忘了北边还有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