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66章 秦本纪(二十八)

第66章 秦本纪(二十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秦昭襄王十七年,可记录的有三件事。第一,城阳君来朝见,东周君也来朝见。城阳君具体资料我也没有找到,与之相关的只有他的政治倾向是秦国和魏国联合。后来投靠了东周。这里的东周君也不清楚是不是还服从周赧王,那时候周本就分裂很小,还分出乐东周公和西周公。弱小的周国能管控影响的东西太少了。

第二“秦以垣为蒲阪、皮氏。”。这句话我没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给的解释是说秦国用垣换取了蒲阪、皮氏,毕竟之前秦国打下来过“垣”(魏国国都),又还给了魏国。可能是拿一座城换了比较重要的军事重镇。

第三件事就是秦昭襄王到了宜阳。宜阳曾经是韩国的领土,很可能五国伐秦的时候丢过,又抢回来了。至于视察的原因我们不太清楚。

秦昭襄王十八年司马错再一次攻打垣、河雍,拆掉桥梁后攻取两地。看起来也是断了后路以后奋勇向前,这仗可能开始的时候比较不顺利,后期破釜沉舟。

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在西部称帝,齐国在东部称帝。后来这两位又都取消了帝号。吕礼又一次回到了秦国。这一年东方的齐国攻破了宋国,宋王跑到魏国避难,死在温县。任鄙去世。

首先关于秦昭襄王称帝这件事,在秦国这件事是丞相魏冉倡议的。

历史发展到现在,秦国和齐国分别在东西两线成了大国,对外战争的丰硕成果让秦昭襄王有些膨胀,不愿意在名号上在跟那些手下败将一样;但是呢如果单单他自己把自己放的比别的国君都高,谁都不会愿意,大家得组团来刷他,所以就像了个责任分担的法子,让齐闵王在东方称帝,秦昭襄王在西方称帝,两个大国凌驾于周围的国家之上。这样看起来秦国和齐国好关系好了,也能分化齐国和其他国家的联盟。

齐闵王后来听了苏秦的建议,撤销了帝号,然后联合东方的国家一起攻打秦国——就你最坏,想分化我们的联盟,凌驾在我们所有人之上,打你!秦昭襄王迫于压力,也就取消了帝号,继续当他的王。

其次,吕礼到秦国这件事不清楚是不是称帝交流期间的事情,称帝取消之后,不清楚他的具体活动和职位有没有变化。我们之前猜测的他可能去做了间谍,也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再次,齐国攻破了宋国。

宋国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建的国家,这是一个不算很小,但也没有太过强盛起来的国家。秦昭襄王十九年是宋康王在位。宋康王本身属于篡位,赶跑了自己的哥哥自立为王。他比较强的地方是能打仗,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把周边大的国家得罪透了。而且据说他比较残暴,干了不少跟商纣王一样的事,比如把血袋挂起来拿箭射,射出血了,就代表胜过了上天,毁坏各种神灵排位等等;比如剖开驼背的人的背,比如砍掉敢趟过比较凉的河的腿,杀害进谏的大臣。具体是不是残暴到了这种程度,还是说传错了或者舆论要求,总而言之,这个国家被齐国灭掉了,君主也死掉了。

关于任鄙,我们之前讲过任鄙在魏冉的推荐下做了汉中太守。汉中是重要的战略要地,郡守的任免可能要考虑很多因素。我们看不到记录具体秦昭襄王任命了谁接任,但是第二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二十年,秦昭襄王去了汉中,然后又去了上郡、北河。上郡和北河都是比较靠北的位置,不清楚那个时间段这些地区是跟赵国临界还是和义渠或者匈奴临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