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三年,韩国和魏国的太子来朝见。
这时候魏国的国君还是魏惠王,做了几十年的君主,放跑了一个又一个人才(最著名的是商鞅和张仪),眼看着国土一点点被秦国占领,魏惠王实在看不出多少底气。至于韩国,除了被秦国打之外,还被魏国齐国偶尔还有赵国打。对上秦国的时候都底气不足,所以把未来继承人送出去外交什么的,也是无奈之举。
这一年,为了能说服魏国依附秦国,张仪跑到了魏国做相国。那时候苏秦和公孙衍(据说是被张仪从秦国挤出去了魏国)在极力的推崇合纵,就是让东方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秦国再厉害,多线作战也不容易讨到好处。
要说合纵确实是个非常好的策略。蚂蚁多了还能咬死大象呢。但是秦国肯定不能让他们联手,文的武的轮番上演,想尽一切办法破坏同盟。张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到的魏国。
但是形势在那里,魏惠王虽然看起来智力不是很高的样子,也明白秦国狼子野心,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文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曲沃才回到魏国七年吧)、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惠文王。
说起来,张仪还是魏国人,跟魏王应该还能算得上同一个祖宗,偏偏对秦国死心塌地。
但是话又说回来,之前魏国别说不重用他,基本就是不用他啊。
大混战时代的这些人杰们,论的是天下,求的是个人名垂青史。而且大趋势在哪里他们看得明明白白,在完全可以顺势的时候逆势而为就太需要勇气了。
秦惠文王五年,秦惠文王到了北河。北河据说是内蒙古乌加河,那么靠北,要么秦国往北边打仗了,要么就是去那里视察,看看有没有继续打仗的机会。因为没有详细的资料,我们不清楚北河是多久前,秦国是从当时的义渠还是赵国或者别的什么国家(比如戎狄某族某国)那里夺来的。按照地理位置看,很可能是所谓御驾亲征或者战后巡视,又或者边疆考察(比如看看有没有机会咬一口赵国什么的)。
秦惠文王六年,在位五十的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魏襄王也不听从。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和秦国交战,魏国战败。
秦惠文王七年,乐池担任相国。
关于乐池的信息很少,只有说他是中山国人,曾经做过中山国的相国,后来又到了秦国做了相国,还在赵国任过职。如果结合乐池是中山国人,姓乐,似乎可以揣测他和著名的乐毅可能是同族,一个大家族的不同分支选择不同的势力国家投资也是很正常的事。具体情况如何我们就不清楚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史书上留下个名字生平是件多不容易的事。
这一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率领匈奴人一起进攻秦国(这里没有楚国,不知道秦楚联盟了,还是楚国有别的事情,或者统治者脑子坏掉了又或者内乱了,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遏制秦国。当时楚国是楚怀王执政,没有找到太详细的信息)。多国联军来势汹汹。秦国只能起兵反抗。
这一次秦国担任领军将领的是庶长疾,也就是严军疾。
严军疾其实嬴姓,名疾,又称“樗里疾”(樗拼音:chū)他是秦国宗室、大臣,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的弟弟;他母亲是韩国人,他本人是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及政治家,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因为他居住在樗里(故被称为樗里疾或褚里疾)。后来因为他在秦国任庶长,被称为庶长疾。再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县,号称严君,人们改称呼他叫严君疾。
关于他我们以后统一称为严军疾。他的后人以采邑为姓,故此他们这一支严姓是赢氏的一个分支,而赢姓本身是赵氏的分支。当然这种姓氏的衍变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意义不大,统一称呼只是为了叙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