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君十年,魏国给了秦国上郡的十五个县。
至于为什么魏国要平白无故的把这么大的地盘给秦国,我没找到原因。按道理,要么是被打怕了,不想打了,给秦国点好处以求息兵。要么是用这些地盘给魏国换取某种好处或者人质。
结合《张仪列传》的话,可能是张仪劝说秦惠文君把之前从魏国抢来的蒲阳还给了魏国,并且还把自己的儿子公子繇送到魏国做了人质。然后张仪对魏惠王进行了劝说或者恐吓,所以魏国就把地盘给割让了。
至于张仪为什么成功劝说秦惠文君给魏国蒲阳,我们不太清楚。或者就是他就有这种语言魅力(参见张仪开口就许给楚怀王六百里商於之地,特别能抓住对方人性的弱点),也可能秦国出现了一些别的情况,造成那段时间并不适合打仗(结合后面的信息,秦国应该在跟义渠打生打死)。还有可能就是,秦国答应了还给魏国地盘,但是没有急着交接,看张仪和魏国谈判的结果行事,要是魏国不给点好处就不还了。
至于说被送到魏国当人质的公子繇,后来如何,就没有记载了。
秦惠文君十一年,在义渠设县,归还了魏国焦和曲沃两地。义渠王称臣,把少梁改名夏阳。这里面很可能包含着秦国跟义渠之间有多次连绵的大小战争然后一次或者几次决定性的战争。不然一个独立的国家不会轻而易举地称臣。可能这也是秦国在某一段时期内跟东方别的国家暂时休战的部分原因。
秦惠文君十二年,开始跟东方别的国家一样,在农历十二月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
秦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为了共同结盟抵抗秦国,魏国国君和韩国国君相互承认对方为王。
之前我们也讲过魏国和齐国国君两人一东一西称王,搞得楚国国君很生气,韩赵两国也很讨厌名分在魏国之下,大家打过仗。后来,这两位觉得为了个名声挨顿惨揍不合适,悄不声地取消了。
至于说周天子为什么不干涉,那时候的周天子哪有什么尊严,当时的周显王一没人二没权,地盘都小的没多大了,根本左右不了别的诸侯。后来,干脆其他的国家也都自己称王得了,要不不是矮别人一头吗?但是,你自己把自己当老大,也需要别人承认。就这么一个名头,谁都不肯弯下腰。但是,为了结盟对付秦国这个强敌,两国国君妥协了。
秦惠文君看他们这么搞,也不乐意,就派张仪攻打陕地,并且把当地的人口遣返回了魏国,叫你不老实。
要说秦军打魏国,没有称王这件事也不会停手,秦国的制度已经决定它必须不断地扩大地盘才有可持续性。打仗,抢来财富粮食土地人口,手下人卖命后才能给出奖励;手下人得了奖励,才能继续往外冲的更多好处,国家更强大。要不然秦国的这套奖励耕战的制度就走不下去了。但是你们都称王这件事,我感觉不爽也是真的。
至于说到把陕地的居民返回魏国,也是一个狠招。人可以走,财富能让你带走吗?让你带走你敢带吗?周围的人就能把你抢个干干净净,说不定杀的尸骨无存。先逃命吧。人逃回了魏国,吃喝住用管理,分配土地财物都是要下大功夫的,最少你不能让他们饿死冻死吧?安排不好就内乱了。说不定里面还有多少奸细。
秦惠文君十四年,秦惠文君也称王了。之前我们讲过秦国还曾经带人朝拜过周天子,但是谁都想在名份上差不多过得去。毕竟什么魏国韩国这种国家都称王了,我们秦国可比他们强多了,我们的王才配得上天子的位置,最少名份上我们不比你们低。从这一年起,秦惠文君就成为秦惠文王了。纪元也开始改为秦惠文王元年开始。
秦惠文王二年,张仪和齐国、楚国的大臣在啮桑会面。
这是个什么情况呢?因为秦国的不断壮大,东方的各个国家很有危机感,齐国和楚国有意联合抵抗秦国。当时齐国楚国都算是大国,要是真的联起手来,秦国也容易吃不消,所以必须要把这两家拆开,最好是他们都跟秦国结盟,远交近攻,让秦国能腾出手来打赵魏韩。
而赵魏韩三国因为跟秦国接壤,不断被秦国侵入,对秦国又怕又恨,一会儿各自(主要是魏韩两国,赵国骨头很硬的)卑躬屈膝献上诚意,一会儿合纵联手攻打秦国,秦国打过来三国联手抵抗,抵抗着抵抗着又内部互坑,继续对秦国伏低做小。这也是弱国的悲哀,奴颜婢膝,苟延残喘,最后少不了被人灭。
啮桑会谈之后,张仪被免去了相国的职位。大概率是没能达到秦国的目标,小概率是被人撬墙角挖坑,还有可能是战略性职务调整。我们不了解细节,所以不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