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后来周宣王继位,周宣王封秦仲为大夫,诛杀西戎。从周厉王被赶跑到周宣王继位,中间是十四年,周宣王在位46年。周宣王在位期间,多次跟戎族作战,互有胜负,但是等到他晚年的时候,败得很惨。秦仲大概应该是周宣王早期。
秦仲在位23年,在与戎族的战斗中死去。他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是秦庄公。周宣王在秦仲被杀后召见了秦庄公兄弟五人,然后给他他们七千兵马,让他们攻打西戎,他们也确实打败了西戎。然后周宣王就把他们原有的封地犬丘大骆一族的封地都赐给他们(已经被犬戎占了,要拿回来自己去抢)。他们这一支成为西部边境的大夫。
周代及春秋,大夫是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按规定要服从君命,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国君进行统治,并对国君有纳贡赋与服役的义务。但在其“家”内,为一“家”之主,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由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形成了相应的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里有个关键句,世代掌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世袭并且军政一体。
秦庄公居住在旧的封地西犬丘,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附近,因为那里更接近戎族,又是自己的老根据地,而大骆封地以及东犬丘,很可能还被戎族占领着,想要就要打。这就不是一时半刻就拿的下的。
秦庄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说:“戎人杀害了我的祖父仲,我一定要杀了戎王才敢回到城邑。”于是他就带领自己的手下攻打戎人,把太子的位子让给了弟弟秦襄公,秦襄公就被立为秦庄公的太子了。这里最少有一个信息,世父是在外带兵打仗的,不在秦庄公身边。要么他就是喜欢打仗的畅快淋漓或者就是希望能维护自己的家族领地,要么他就是觉得自己没有把握继位。
秦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他的儿子秦襄公继位。秦襄公元年,把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了丰王。我查了很多资料,没查到这位丰王是谁,岐丰之地是周朝的发祥地,在封地站住脚建了国并且称王的,大概率是某一支戎人。跟戎族联姻,可能是想主动掌控或者分化,也可能是被迫献上人质或者重礼,只看当时双方的力量强弱对比。
秦襄公二年,戎人围攻犬丘,世父抗击,反被人俘虏。过了一年多,戎人才放了世父。
秦襄公七年春天,周幽王因为喜欢妃子褒姒而废了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当继承人,还多次欺瞒戏耍诸侯,诸侯就都纷纷背叛他。然后西戎犬戎就在周幽王原岳父申侯的领路中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脚下杀了幽王。当时秦襄公带领氏族跟戎族作战,作战力很强,立了功。
周幽王被杀,原来的太子宜臼继位,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是在外祖父和戎族的帮助下杀的父亲周幽王,但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戎族不愿意走,后来还是中了圈套被赶跑的,人家来一回熟门熟路了,就老想着拿点好处回去了,或者干脆占个好地方,不断地骚扰。
周平王自己手下没什么人,胆子也不大,干脆迁都洛阳,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很感动,就封襄公为诸侯,把岐以西的土地赐给秦襄公。周平王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双方盟誓,周平王给秦襄公封爵。其实吧,咱们也看出来了,地盘是说给你了,拿不拿得下来看你本事,反正我说是给你了,你自己去抢啊。
但是呢,对于秦襄公来说意义很大。大夫虽然世袭,但是还是要依附于别的国家,允许你有一个国家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从此以后秦国才正式建立,才有资格(有资格是一回事,人家里不理他是另一回事)跟诸侯通使联姻,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
秦襄公于是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只,在西畤祭祀上帝。这个马牛羊各三只(一般大夫祭祀是猪牛羊,没有马)的祭祀规格,我不清楚属于哪个级别。所以具体秦襄公的爵位是哪一级也说不清楚。至于秦庄公和秦襄公的“公”,如果不是尊称,那么多半时后人追封的。公侯伯子男,上来就封侯是不合规矩的。
获得了封地,秦襄公雄心壮志地扩大地盘,到十二年,一直向东跟戎戎族打仗,达到了岐地,然后很不幸去世了。秦襄公生了秦文公。
秦文公元年,居住在西垂宫。这里有可能是老子去打仗,被定为继承人的儿子守家,老子死到外边了,儿子暂时不动地方等老子尸体回来。还有一种可能,老子死到外边了,不是被定为继承人的儿子在家被人拥立了。外面一个王,里面一个王,大家对立,暂时都没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