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费不足,姬延于是出面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等于发行国债?),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哪里来的自信呢?)。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那就等等盟友吧,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西周公前去谢罪,把城和民都献上了才做罢。
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王,东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
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至此周朝告一段落。
但是有一点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周朝前期的天子,没一个不能忍、不会打仗的,都忍得辛苦、打得很勇猛,并且往往亲自带队。所以英明之主,会不会不仅仅是甚至都不是道德高尚之辈呢?能忍才能积蓄,能打才有底气。到了中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四周的诸侯都有扩张的余地,中央天子的辖域势力却渐渐萎缩,天子爱财就被几乎所有诸侯反对,周天子不爱财只能眼睁睁看自己越来越弱,所以周厉王被赶跑什么的,实在是矛盾继续到一定程度。
对于周朝后期天子们胆子越来越小,疆域越小越内斗简直让人恨铁不成钢——你们是瞎子吗?狮子们的包围圈都成型了,还只有眼前的那一口草!但是后来看看社会新闻,某大佬甚至某有钱老板去世后,各任老婆以及各任老婆生的若干孩子你争我夺,家族事业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也就慢慢理解了——资源本就少,能者多劳多得了,劳不了的也要吃饭,更何况自己不认为自己劳不了呢?再加上偏心呀偏爱呀,如果出不了个卓越的人,垮掉是必然,代谢的慢一点,最终还是要入新的轮回。
没有长盛不衰的家族,周朝延续了八百年统治,从家族来讲已经很不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