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决定,双方互派人质,郑庄公派世子忽到周作人质(一般情况诸侯国都要留个人质在都城,也是便于结交天子及手下,取得中央支持),周天子派太子滑(跟洩父不是同一个人,据说周平王有二十五个还是三十五个儿子,虽然不够一年一个,两年一个还是有的。滑死在了给周平王奔丧的路上,继位的是他早死的哥哥元太子洩父的儿子,至于为什么不是他的儿子呢?大家不妨自己思考一下)去郑做人质。这是头一次天子出人质到诸侯国。
这么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周桓王虽然有周公黑肩支持,也决不是郑庄公的对手。大家不过是相互试探,还一起联合出兵打过晋国,中间周桓王还因为种种原因反水,又扶持了晋国。
周桓王三年,郑庄公来朝拜,周桓王采用了一种低级态度,就是“我不理你,我不理你,我就不理你”。你不理我也还不理你呢,郑庄公干脆回去了,回去就称国内受灾税也不交不说,还把周国的粮食给抢收了。周桓王本来就觉得郑庄公看不起他想给个下马威,结果自己折了马蹄。周公其实反对周桓王这么干,他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人,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呢?郑国不会再来朝见。”
周桓王五年春天,郑庄公因怨恨周桓王不礼遇自己,于是与鲁国互换许田(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同年夏天,周桓王任用虢公忌父担任周王朝卿士,把他祖父想做的事情做成了。
再后来郑庄公觉得我虽然抢收了周的庄稼,到底周天子没来讨伐我,而且我需要开疆拓土呀,不能我打人的时候让周天子讨伐我,带人把我打了,还是跟中央保持好关系吧,就又朝拜去了。周天子还是没有好声气,就给了他十车粮食讽刺他。郑庄公气的不得了。
周桓王虽然对郑庄公不怎么样,但是呢,周公黑肩私下里拜访郑庄公,送了不少彩绸之类。据分析呢,周桓王喜欢自己的儿子克,不喜欢太子佗。他把克拜托给了周公黑肩,希望自己去世后克能登天子位。周公黑肩认为这种挑战制度的事还是需要强有力的帮手的,就希望结交郑庄公。这些周公黑肩送来的彩绸被用作宣传武器,郑庄公大张旗鼓,说是周天子送给他的,还私自加上弓箭(代表征讨的权利),说周天子看宋国老不来朝贡,派郑庄公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周桓王有口难言,解释不解释都丢面子。
然后两方各自开展外交战争,等到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再也不甘心受郑庄公的控制,于是夺去郑庄公的权力——我不用你干活了,因此郑庄公也不是没脾气,朝觐也不来了。同年秋天,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桓王自己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应该包括本国军队以及蔡国军队、卫国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领陈国带来的军队。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交战。
郑庄公打仗打老了的,周天子的联合军队最终大败。郑国的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受伤,继续指挥军队。祝聃请求郑庄公前去追赶,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于是鸣金收兵,周桓王便逃走了。这场战争史称“繻葛之战”。
据说战后当天夜间,郑庄公派遣祭仲前来慰问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真的不是谈条件甚至是威胁吗?据说周桓王在位期间,曾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故此周王朝的疆域再度缩小,是不是这场战争之后的事情呢?仗不能白打呀。
其实看周桓王的一生,比他的祖父周平王进取很多,强臣高压下,一直没停下来外交与打仗,他在位的二十三年里,联合郑国、邢国帮助曲沃庄伯攻打晋国,曲沃庄伯背叛以后又替晋国打曲沃庄伯;几次派人到政权交替的鲁国出访;联合蔡卫陈打郑国;几次干涉晋国政权交替;打过虢国,这二十几年各有胜负,终归是奋斗了的。
这位奋斗了的君主临终很有一件不如意的事,那就是他想废掉自己继承人的太子佗,而让心爱的小儿子克继位,虽然周公黑肩也支持他的小儿子,但是太子佗还是继位了。当天子未必能自己决定继承人,就连汉高祖刘邦也是发出过类似的感叹的,形势不由人从来不是贫困人家的专利。区别大约是一个穷的没饭吃,一个想吃的东西不够吃,不想吃的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