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28章 周朝(十一)

第28章 周朝(十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厉王即位三十年,大概是看他爹小心谨慎看腻了,他不愿意克制自己扣扣索索,于是他“贪图财力”亲近荣夷公,荣夷公的好处是有财要给大王发。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落了吧?荣夷公喜欢垄断财利却不知道大难临头。财利,本是天地万物所生所长,要想垄断,害处太多了。天地万物是供大家所取,怎么可以垄断呢?他触怒的人很多,却不防备大难。还用这些来教王,王难道能够长治久安吗?做为人民的王,本应开发财源而遍施其惠。尽管使神、人万物得其所,仍然每天提心吊胆,害怕引起不满。所以《颂》说:‘追念祖先后稷,能够配享于天,安定我众多百姓,无不合乎其原则。’《大雅》说:‘布施赐予,成我周邦。’这不正是广施财利而又畏惧灾难吗?所以能成我周邦,绵延至今。现在王学的是垄断财利,这怎么可以呢?一个普通人垄断财利,尚且要称之为‘盗’,作为王也这样干,愿意归附的人就很少了。荣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败。”

要说芮良夫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为王,不给手下好处一定是不行的,要不谁给你办事呢?但是好处都归了属下,自己穷的要死了,别人也一定不会听你的话。没钱就没兵,没兵哪怕兵少了都没法打仗,你威胁不到别人,谁害怕你?更不会给你好处了(给乞丐钱除外,乞丐问题涉及到人的精神需求,而且涉及到的钱财的比例)。诸侯可以四处去开垦荒田,都城周围的土地却是有限的。即便可以更多的开发,还涉及到人手问题。天子实质上直接养不了太多的奴隶。

周厉王不愿意被臣下不当回事,到底还是任用荣夷公为卿士,让他主持国家大事。但是这里有一句很点睛的话,就是“他(荣夷公)触怒的人很多”,荣夷公为的是周厉王,也就是说反对周厉王的人不要太多。

周厉王行暴政,奢侈傲慢,住在国都中的人非议王(要知道周王主要的收入其实来自贵族的朝贡,而舆论导向也往往跟贵族的言论有关,老百姓往往盲目不知利害,被人因势利导,就做了炮灰)。召公劝谏说:“人民受不了您的政令了。”

这里的召公应该是早期的召公的后代,也是贵族之一。这样被指到鼻子上反对,周厉王很恼火,于是找了一名卫国的巫士,派他监视非议王的人。凡是报告上来有属于这种罪的都杀掉(□□)。这样非议是减少了,诸侯也不再来朝见——你不是能杀人吗?我们不来见你了,你爱杀谁就杀谁吧,不跟你玩了。

人不来,基本贡品也就不来。贡品不来,周厉王只怕更穷了。打仗吗?那也要周围的诸侯肯出兵辅助。人家大部分都不理你,更不会出兵了,另一部分不得不朝贡的,只怕实力就不行。

三十四年,周厉王的控制更加严格,国都中的人都不敢说话,走在路上只能以目光示意。厉王很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平息人们的非议,使他们连话也不敢讲。”召公说:“这是因为您把他们的嘴堵起来了。堵人民的嘴可是比堵水还要危险。水被堵塞会决堤泛滥,伤人肯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样的。所以管理水的人要对水加以疏导,管理人民的人要让他们畅所欲言。因此天子为了了解下情,要让上至公卿下至列士的人都献诗,让盲乐师献曲,让史官献书,让师规诫,让无眼珠的盲人叙事,让有眼珠的盲人朗诵,让百工劝谏,让庶人街谈巷议,让近臣都来规劝,让亲戚补察过失,让音乐师和史官来教诲,让老人们来整理,而后由帝王斟酌,所以政书得以施行而不违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的山川是财货之源,平原沃野是衣食的来源。让人开口讲话,好事坏事都能反映出来。做好事而防备坏事,是财货和衣食的真正来源。人民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讲,才能把事办好。如果把他们的嘴堵起来,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这里召公讲到了了解和利用舆论的方法来辅助执政。周天子是高高在上的,他很难了解到底层,甚至中下层百姓的生活,所以要用种种手段,种种人才去全面了解民情,这样才有利于统治。周厉王不听。因此国内没有人敢讲话,过了三年,竟一起叛乱,袭击厉王。厉王逃亡到彘。

这里我们看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开始是要加税,诸侯不乐意呀,你这是要从我们口袋里拿钱!你又不给我们干活,我们还给你朝贡了,新开的地是我们组织人手开的,凭什么给你上税?再说这次答应了,下次再加怎么办?不同意啊,大家都来提提反对意见,引导一下舆论什么的。周厉王也不是软柿子,加强舆论监督,实行□□,不听话就杀。结果诸侯贵族不来了,贡品也不给了,周厉王穷的可能就对周边的人(朝臣、贵族甚至平民)加大力度,说不定中间还有人中饱私囊、诸侯贵族推波助澜,然后人们起义了,把周厉王赶跑了。

要说天子外逃,大臣不得跟随吗?周厉王人缘就这么差,他被赶跑了,大臣之间达成协议,不要他了,“共和执政”。不管这共和执政是周公召公一块儿掌权,还是“共伯和”一个人掌权其他人辅助,天子与诸臣的矛盾的不可调和这么明显的显现出来了。

周厉王跑了,他的家眷没有全跟着跑掉,其中他的儿子姬靖就跑到了召公家里。国都中的人听说了,便把召公的家包围起来。召公说:“从前我屡次劝谏王,王不听,因而遭此大难。现在如果杀死王太子,王大概以为我是记仇而泄愤吧?奉事主人,虽处危难也不记仇,虽有怨气也不发泄,何况是奉事天子呢!”因而用自己的儿子代替王太子,太子竟然得免于难。

我们不知道太子当时几岁,有人推测说还是个奶娃娃,那就可能是被近侍或者其他人送过去的,阴谋论一点,可能是召公早就知道了暴动,提前下手藏起来的。只是走漏了风声,被人发现了,不得不献出了自己的儿子。那么我们想,很可能这位所谓的太子可能不是嫡长子,不过因为他被辅政大臣留下了,所以成了太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