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让纣王的儿子禄父统治商朝的遗民。但是,转折一下,周武王因天下初定,尚未和睦,所以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这种政治格局,实在很难不认为禄父不过是个傀儡,跟伪满州政权似的,儿皇帝。
然后周武王又命召公放箕子出狱。命毕公放百姓出狱,在商容的闾门上设立标志以表彰他。命南宫括散发聚集在鹿台的钱财(没烧掉吗?或许鹿台很大?纣王自焚只烧了很少了很少一部分?)和巨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苦的野人和贱民。命闳夭为比干之墓培土为冢,建了坟。
这是对商。
他又命令南宫括、史佚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宝玉——国之重器。命宗祝在军中举行了祭祀活动——应该不仅仅是祭祀天地神灵,还应该祭祀了亡灵。打仗没有不死人的,古人讲究魂归故土,进行一场祭祀是正常的。
而且仗打赢了,要分战利品的。四千辆战车里面周只出了三百辆,四万五千兵里,周的精兵是三千,所以如果不给结盟的诸侯点好处,是过不下去的。野史记载,周及其盟国在初入商国的时候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掠夺,并运走了大量的财宝——不仅仅是九鼎和宝玉。
当然这也是必然,打仗是要死人的,没点回报谁跟你呢?仁义,我死了人伤了人,没有回报你叫仁义吗?
周武王这次战争,被记录下来,写成《武成》的文章。
仗打完了,要分封诸侯,毕竟谁也不能白跟你打仗,于是分赐殷的宗庙祭器,作了《分殷之器物》,这篇文章内容我没有找到,但是为什么要分殷的器物呢?个人感觉,是不是分封诸侯的时候宗主国保留一部分信物一样的器物,而周分封的时候用这些信物来确定诸侯的品级呢?毕竟那时候金属是很贵重的,一般人的武器可能还是木质(杵之类)。
周武王还追怀古代的圣王,因而嘉封神农的后代于焦(地址不详,有争议),黄帝的后代于祝(山东济南附近),帝尧的后代于蓟(今北京),帝舜的后代于陈(据说河南跖城胡襄镇,后来有迁都),大禹的后代于杞(河南杞县,后来有迁徙)。
接着又封功臣谋士,而姜子牙是第一个被封的。周武王封姜子牙在营丘,为齐国国主。封弟弟周公姬旦于曲阜,建立鲁国。封同族兄弟召公奭,建立燕国。封另一个弟弟叔鲜在管地,建立管国,弟弟帝叔度建立蔡国。管和蔡在商王禄父建立的商国附近,对其包抄辖制。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我们看一些资料说周初期分封诸侯,《吕氏春秋*观世》记载说“周知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说“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至八年说周初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我个人倾向于这些资料统合去看。当初会盟有八百诸侯,人家跟你打仗出力了,你不可能一称王就把人家国家给取消了,不但不能取消,还要给与适量的奖励。当然,对于曾经负隅反抗的诸侯一定不会轻饶,把自己的功臣、同族分封到这些地区去做诸侯,镇压反对势力,也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所以事实上,周朝的统治真正很有力的可能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