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去世后,他的儿子商均并没有继承他的地位,治水功臣禹登上了帝位。
据说禹也学舜让位丹朱的事,但是诸侯们也都不理商均,只听禹的话,禹也就顺势就了位。
禹就位以后,分别封了丹朱和商均,让他们在自己祖先的封地唐地和有虞做诸侯,用来祭祀祖先。并且允许他们穿自己部落的衣服,用自己部落的礼仪和音乐,以客人的身份来见禹,最少表面上和禹平起平坐,用来表示禹并不是专权独政。
似乎有点像港澳台自治,但比港澳台首席执政官还高一点的样子。丹朱从舜时期的“不肖”之人成了一方诸侯。这里面应该有禹的一些衡量,人家有亲爹留下来的自己的部落和领地,也是一方首领。把人家免掉,那就有的仗要打了,还要承受舆论压力。
禹除了治水之外,还设定“五服”,根据诸侯距离政治中心的远近,当地水土的自然况决定诸侯品级、贡赋。
禹的音乐造诣据说也很高,还有就是禹与天地鬼神沟通的能力很强,据说治水途中曾收服甚至消灭了很多反对的鬼神妖类,现在道教有些门派还有人用“禹步”来降妖除魔。
从黄帝到尧舜禹,都是一个老祖宗,没出他们一大家子,但是国号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德行很好,所以用国号来称呼他们。
黄帝的国号是“有熊”,颛顼的国号是“高阳”,帝喾的国号是“高辛”,帝尧的国号是“陶唐”,帝舜的国号是“有虞”,到禹的时候为“夏”国,改姓为“姒”,契的后代建立商朝,他们改姓为“子”,弃的后代建立周朝,他们这一支行“姬”。虽然是共同的祖先,但后来都有了自己的新的姓。
从黄帝到尧舜禹到此为止。司马迁在章节的接近末尾的地方说《尚书》只记载了尧以来的事,诸子百家说到“黄帝”的时候“其文不雅驯”,我没有读过诸子百家,不知道哪里不雅驯。但应该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司马迁那么推崇黄帝。
司马迁天南海北四处调研,各地的长者往往都会说到黄帝尧舜禹的故事,但是书上记载的少,不仔细推敲不能找到真相,所以他才“择其言尤雅者”做了五帝本纪。
本章最后,司马迁赞美黄帝取代了炎帝,打败了蚩尤。赞美颛顼帝沉静有谋略,四海归附。赞美帝喾可以和圣人媲美。赞美尧取代了哥哥爱护子民,让位给舜,并四夷臣服,而后舜有让位给禹,都是非常贤德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