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6章 尧舜禹(三)

第6章 尧舜禹(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关于大禹治水,史记记载说:“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他命令诸侯百姓搞好测量,根据地形竖立标记标示,从冀州开始治水。因为父亲鲧治理水土不当而被诛杀——一说流放,根据那时的条件个鲧当时的处境,其实跟直接杀了应该差不太多——身心劳累,在外面奔波劳碌十三年,在家门口路过都不敢回家。不知道四岳和舜到底如何想,我个人感觉禹感到了重任在肩的压力和一定的恶意。

禹专心于治水,“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大体意思是,他自己减衣缩食,但是对于鬼神祖先的祭祀却极其敬重;居住也很简朴,但是不惜巨资于清理修筑水道沟渠。在陆地上乘车,在水里行船,在泥地上乘撬,在山路上传有屐齿的鞋子。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

禹具体行程和具体河道,有兴趣的请去看原文,我对照地图也看得很销魂,觉得这些内容可以写不止一篇的毕业论文。

话转回来,他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禹又巡视各地所特有的物产以定其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况。

这里值得一提的一个地方就是,禹行走了四方,对各地的了解非常深入,所以根据具体的状况给与诸侯具体的帮助——“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然后根据距离政治中心的远近、水土状况决定了诸侯的贡赋。这样禹与诸侯的联系相当密切,比舜更密切,更深入人心。为以后的继位打下了广泛的基础。

经过许多年,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舜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