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或者说,他在哪里都很难扎下根去,不断被驱逐?而且考虑到当时的“走路完全靠腿,传达绝对靠嘴”的情况,想象不出后勤如何运输,或者说干脆些,黄帝的流动兵团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司马迁这么推崇黄帝呢?毕竟对他来说,黄帝也不过是个几千年前的传说中的英雄。如果他推崇的是强权,胜者为王,可以理解,毕竟黄帝胜了。然而刘季其实也是胜了的啊,怎么没见他多推崇?大概也许可能是因为时代变迁黄帝即便做过不那么道德的事,流传千年改动的太多了,并且更符合作者的期待,被美化;而老刘家的不太名誉的事还在流传并被现实感受,且不太符合史马迁的道德观吧。
我们回来看黄帝的集团的建制“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既有侍卫兵团,也有监督附属国的势力,似乎在各国还有常住人口的样子。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这里有一个信息,说黄帝多次封禅,也就是举行祭天类的活动。那时候据说没有无神论者,族中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都要向上天汇报,很多首领兼职祭祀,与天地沟通,与鬼神交流。
说到“获宝鼎”,那个时代最少在那个时代之前,似乎是新石器时代,金属的冶炼还没有提上日程。不管是宝鼎从天而降,还是黄帝开始了金属冶炼,似乎都可以说明黄帝政权的正统。而关于黄帝的死亡,还有一个跟鼎和神龙有关的传说。
据说黄帝采掘首山铜矿,于荆山下铸鼎,鼎铸成时,有髯龙自天而降,接他上天。黄帝就骑上龙背,同时骑龙上天的,有大臣和后宫嫔妃七十余人。还有一批官职卑微的小臣没能攀上,以至攀援时,拔掉龙须又堕落下来。就连黄帝的靴子、雕弓也弄落在地。髯龙驮黄帝上天去了,百姓们知道后,或抱着黄帝的靴子、雕弓等遗物,或捧着散落在地的龙须仰天哭号。
修仙者以此为据认为可以成仙,阴谋论者以此为论认为黄帝死于政变——要不怎么亲近的大臣妃子一起都没了呢?尸体不知道被藏到那里了吧?历史早已经过去几千年,真正的事件我们已经无从了解。司马迁并没有认同这个故事,只是说黄帝死掉了,他的孙子颛顼继位了。
让我们再回来,黄帝获得了宝鼎,又“迎日推筴”,根据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并且他善于用人,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
另外,据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成为中华文字的鼻祖。创造文字是将具体的事物抽象概括,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文字整体提升种族内横向(人与人)纵向(时间长度)知识的传播,文字的创造将人和其他种族明确区分开来,使人成为万灵之长。据说仓颉造字成功,山川震动,神鬼齐哭。
黄帝还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中医界有本非常著名的《黄帝内经》,相传就是黄帝所做,后人考证说是战国、先秦或者汉代有人假托黄帝之名写的),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就到此为止,我们开始下一位颛顼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