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1章 黄帝

第1章 黄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司马迁开篇第一个就写的黄帝的故事。黄帝是有熊氏的后代,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叫轩辕。据说黄帝自幼就与众不同,“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总而言之,从小智商情商就高出周围的小朋友好几头,是所谓的天才儿童。而且这个天才儿童并没有伤仲永,长大成人后更是了不起。

那时候正统的管理者神农氏的掌控力越来越弱,然后各个部落打来打去,老百姓好苦啊。但是神农氏已经管不了了,于是这位有熊氏的公孙轩辕,就努力练兵,对于不给神农氏面子的那些人,坚决予以打击,于是诸侯就都来听轩辕的话。这句话写的很有意思,公孙轩辕最开始征讨的是什么人呢?不听神农氏的话的人。造成的结果呢,大家都开始听他的话。这件事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春秋时期“尊王攘夷”的齐桓公,还有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确实很可能除了姓名不同,时代不同,所用的工具不同,大家干的都是同一回事。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就连工具都是相同的。

据说那个时代有蚩尤一族,武力强盛,谁都打不过他们。另外还有炎帝一族,也老想着扩大地盘。《史记》说炎帝“欲侵凌诸侯”,这里面的“欲”字,被翻译做“喜欢”,说炎帝喜欢侵犯欺凌各诸侯。我查了词典,词典里“欲”有五种解释,没有一种是说明已经付诸行动的,按照字典解释,就是炎帝打算侵凌诸侯,于是大家就都跑到不是天子的公孙轩辕那里,去听他的话了。说大家都很眼明心亮,知道谁是善是恶,很英明地选对了领导。

公孙轩辕,“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公孙轩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整顿军队,研究节气的变化,种植农作物,抚恤万民,丈量土地。我个人比较在意的是丈量土地的事,毕竟神农氏时期已经开始种植作物,而丈量土地的作用是什么呢?显然不是挖土。土地是要长作物的,公孙轩辕丈量了土地,目的自然是地上长出来的农作物。当时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以及产出如何分配是真正关系生死的大事。不管他是把粮食统一收获后再分配,还是按比例抽税,他应该是用丈量土地的方法,掌握了很多人的命运。

内部兵力物资准备了,然后“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关于“熊罴貔貅貙虎”,对国学有兴趣的人可能说古代人们可以沟通天地,役使鬼神,自然也能役使猛兽;无神论者可能会说猛兽是各个部落的图腾,那个时代每个部落都有不同的崇拜对象。总之公孙轩辕带着这些势力跟炎帝在阪泉这个地方打起来了,打了三次,或者很多次,(古代“三”一般也带便次数多)把炎帝打败了。这应该是长时间持续性的战争,因为在后面的涿鹿之战,据说两个部落还有了联合,共同对付蚩尤。其实这才是一般化政治常态吧,政治没有绝对的敌人,没有绝对的朋友,根据具体的情态,结盟与背叛都是很经常的事。

有人说炎帝就是神农氏,所以才称之为“帝”,也有人说炎帝只是另一个部落的首领。但是“帝”这个词从来不是随便用的,我个人倾向于他是神农氏后人。很可能,黄帝打着炎帝的旗号打了不少仗,然后把炎帝也给干倒了。当然炎帝是另一个部落首领也有可能。

关于“蚩尤”,有个小爆点,“蚩”的意思是“蠢”,“尤”的意思是“极其、顶点”,“蚩尤”这个名字的意思连到一块就是“那个超级蠢货”。谁说过去的人都宽厚呢。

《史记》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句说蚩尤部落不听话,你给人家什么指引或者好处了呢,就要管理人家。而且我们不知道是不听还是天子的神农后裔的话,还是不听已经壮大起来的公孙轩辕的话。大概就是天灾人祸或者人口繁衍多了,大家都需要更多资源,各种碰撞,最后只一个字“打”。于是有了涿鹿之战。

关于这场战争,有很多传说,比如蚩尤呼风唤雨,制造浓雾;比如黄帝知人善任,风后、力牧等人大力协助,又造出指南车等等。结果是蚩尤被擒杀,于是各个诸侯就不搭理还是天子的神农氏,改尊公孙轩辕作为新的天子。锃明瓦亮的黄帝登场了。

下面又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说黄帝只要有不归顺他的就去打,平定以后就离开,翻山越岭的走啊,都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静地安宁地呆着过。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黄帝的影子。但是等等,不是说“诸侯咸归黄帝”吗?难道这是“诗人的艺术性夸张手法”?其实是必然的,哪里有这么整齐划一的事呢?就是我们自己偶尔还会在心里跟自己斗争一下。

那么黄帝到底都打到了哪里呢?“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也就是说黄帝的足迹都到了哪里呢?向东到了大海,等了丸山泰山,也就是今山东境内;向西到了空桐,登了鸡头山,到达甘肃;向南到了“江”,我不知道是不是指长江,但是如果是的话,熊湘两座山就可能是湖南境内的熊耳山和湘山;向北驱逐荤粥,到达了釜山,并在今河北涿鹿建立的居住区。

也就是说黄帝的活动范围不仅在黄河流域,甚至翻过秦岭,到达了长江流域的某些地区。那么我们把他走过的区域看一下,会不会觉得其实不服他的大有人在呢?所以他才要“迁徙往来无常处”,到了哪里就把哪里当做中央。或者说,黄帝扩大了统治范围,去开疆拓土了?去把以前没有纳入神农氏范围的部落也收纳进来?这是侵略。而打了就跑,很像后期的草原民族的做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