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摇了摇头,冷声道:“我不是叹她,是叹王家,天不予我们王家,没有让法慧留下晋室江山的正朔血脉,就这样去了,她不值啊。”
王恭一震,面容瞬间凝重起来,方才的哀戚却不见了。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太原王氏显赫至今,少了一位皇后,也不至于撼动整个世族的地位。只是辛苦盼了十月,连皇后的性命都搭了进去,却换来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女娃。
实在是不值。
皇后王氏薨逝后,司马曜将她葬在钟山之阳的隆平陵。那里离建康宫不远,终年茂林葳蕤,郁秀青岩。晋陵不知道,那些宫人是怎样给母亲蒙上白帛的,每岁,她都来这里祭拜。山陵高大巍峨,多少代帝后都在这里长眠。
祭祀的大殿里不见光源,帷帘永远是垂着的,每隔五步就有一盏青瓷长明灯,点点金明灭,照亮了灵牌上黯淡的字。她对着牌位跪下,听着冗长的祷文,却总觉得有清怨的歌声,在低吟浅唱:“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歌声在房梁间穿梭,低郁哀婉,风一样,似是无数游魂的影子。
皇后薨逝那年,先是琅琊王轲府中频传鬼怪,越年江淮发洪水,将在荆扬沿岸的百姓冲得流离失所,不久,六月里又降天雷,劈毁了后宫含章殿的四根梁柱。
有个叫释妙音的尼师说,是皇后的亡魂在作祟,司马曜惶恐之极,于是奉迎佛法,在宫内建造精舍,果真好了许多,从此以后,他对释妙音言听计从。
太元八年,氐秦出兵伐晋,秦王苻坚挥兵百万,烈烈铁蹄眼看着就要踏破建康城阙。城中一时人心惶惶,几乎所有人,都想到了十三年前,燕国被秦所灭的情形。三十万鲜卑部众与王公大臣被迫迁往长安,一朝为虏,国破山河,从此就像烙在脸上的黥印,是永不可磨灭的耻辱。
倘若建康城陷,山河社稷,百万生灵,都会一夜之间变成焦土飞灰。没有人知道,去国北上的未来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八月,秦军大举南侵,建昌公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都督,谢玄为前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战秦军。秦军猛士如虎,步卒铁骑有百万之众,就连运送粮秣的战船都数以万计。开战前,众人心里明的雪亮一般,这场仗是势在必输的。
临战前夕,皇帝司马曜夜夜求神拜佛,或是写一些符纸,祈求上苍福庇。
晋陵那时只有三岁,懵懵懂懂,见宫里每天都传出死人的消息,上吊、吞金、寻短见,她贴身的傅母就在某天清晨从浑浊死寂的苑井里被人捞了上来,尸体泡的面目全非。
那几个月,才诞下皇子的陈淑媛整日以泪洗面,直嚷着要追先后而去。晋陵不懂为什么,便问身边侍女,那侍女有些年纪阅历,想到十三年前,秦王将燕帝慕容暐的一对弟妹纳为娈宠,忍不住悲从中来,只顾抱着她痛哭:“殿下真是苦命,一出世就没了阿母,这般小的年纪,若落到胡虏手里可怎么活……” 她似懂非懂,全然不知那侍女在担心什么。
太后褚氏御宸六宫,听到消息后,便派人把她接到崇德宫暂住。彼时战情危殆,谢安也常去宫里,与褚太后商量对策。印象中的谢安神清骨秀,三绺飘拂的美髯交在胸前,隔着老远,看他修颀的身影,以一种轻而平和的姿态走进崇德宫。宽大的袍服沉静地垂在他身上,永远是那般雅正、清濯。
每次听完战报,褚太后都一言不发,只是叹气。谢安却呷着茶,淡然处之。
“若是寿阳守不住,胡虏攻进宫来,我自然第一个殉国,可这些孩子太小,让他们死于心何忍……”褚太后抚着她的头,沧桑的脸上满是哀容。谢安敛袖起身,禀手一揖,对着帷帘深深地下拜:“太后放心,臣自当率众退敌,执干戈以卫社稷,决不让一人受辱。”
褚太后眼中满含着感动,拉过晋陵道:“快,谢过安公,阿陵你要牢牢记着,大晋能有今天,都是安公的恩德!”她要跪下,忙被谢安止住。他叹了口气,将这个蹒跚的孩子抱到膝上,爱怜地道:“当年是臣与桓冲考虑不周,使陛下与太原王氏结亲,致兹非偶,实是臣的错。”
褚太后叹息道:“是法慧命薄,与卿无关。”又问:“益寿近来可好?等这阵子过去,领他来宫里坐坐。”谢安忙道:“内闱之地,外男不敢擅入。”
“什么内呀外,舅父,我也是谢家人。何况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哪里分得清这些?”
晋陵坐在谢安膝上,歪头听了半晌,忽然问:“安公,益寿是谁?”
谢安一笑,捏了捏她的脸蛋道:“是老臣的孙子,和殿下一般年纪。他呀,可比殿下顽劣多了。”她秀俪地眼睛眨了眨,片刻道:“那阿公可用戒尺打他的手心。”
“哦,为何?”谢安惑然不解,她认真地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阿公不打他,如何成君子。”一席话惹得谢安大笑不止,连褚太后面上的愁云也跟着散了。
十天后,胜利的战讯果然陆续传来,北府将刘牢之在洛涧大破秦军,苻融坠马而死,秦军惨败,溃散奔逃,这一退之下竟然不可收拾,冻死、饿死、相互践踏死的不计其数,秦军败绩成了铁一般的事实。
消息从寿阳传来时,司马曜激动得好几夜都无法合眼,太悬了!听说苻坚出征前早已在长安给他封好官爵,虚位以待,只等着他率群臣肉袒出降。没想到,胜败扭转得这样不可思议,就这么赢了!
待谢玄等人得胜还朝,已是春开雪化,这次俘虏的辎重货物堆的像山,加上仪服、兵械、珍宝、牛马驴驼有十万余头,连苻坚乘驾的云母车都抬进了建康宫。皇帝下诏派中军慰劳将士,加授谢玄前将军、假节,谢玄固辞不受,又赏其财帛万钱。
转眼就到了三月三,上巳这日,司马曜在宫中设宴群臣,因谢氏功业赫赫,特意将谢石、谢玄、谢琰几人的子弟都请了来。
江左有岁时祓禊、临水宴宾的习俗。这次的上巳盛会,安排在西池之滨。这里的景致与别处不同,池面上澄波轻漾,烟波浩渺,闪烁着点点细碎的银光,四周山水相依,宫阁掩映,醺然的和风吹得人神思惬意。
池岸之畔,早已设下奂丽的华帐,众人席地而坐,将酒觞投在水中,任凭其随波逐流。晋陵坐在褚太后身边,聊赖地观察着周围。皇帝坐在上首,身着黑色衮服,头戴一顶六寸玉冠。坐在他身边的陈淑媛,丰容盛鬋,怀里抱着襁褓。许是身体还没恢复,淬雪似的脸上有一种虚弱的媚态。
司马曜执起酒觞,略抿了一口,道:“今日群贤列座,朕无以为敬,且将此杯聊表心意。苻秦强寇犯境,我大晋僻处江左,求贤图强,全赖诸君襄助,方有了今天的承平局面。来,诸君当与朕共举,满饮此杯!”
众人纷纷起身,举杯一仰而尽,他终于觉得吐了口窝囊气,慷慨大笑,心中满是痛快舒畅。
这时谢安出列,郑重一揖:“陛下,眼下虽赶走胡虏,然则淮线边疆未靖,仍有燃眉之患。苻坚新近败丧,应乘有利时机,收复河洛失地。臣斗胆肯求陛下,发兵北伐,以洗怀、愍失国之辱!”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感到突厄,哄哄的议论声四起。
这时又有人站起身,执杯笑道:“安公此言差矣,侬知当年桓司马北伐,倾国之财力,至枋头大败,敢问这次有多少把握?”说话的人正是琅琊王身边的宠臣王国宝。他本是谢安女婿,却品行不端,处处与谢安为难。
琅琊王司马道子也放下手中的酒觞,揶揄道:“夷狄虽是心腹大患,然则贸然出兵,是不是太急了?”
谢安却坚持道:“苻秦虽一时败北,可盘踞关中多年,年年南下进犯,只要突破淮河之障,吾等随时有累卵之危。何况鲜卑、羌人与苻坚俱有灭国之恨,今日见他失势,必然会有所动作,臣敢料定慕容垂姚苌之徒必反。不趁此时北伐,一旦错失良机,可就再难有此契遇了!”
他这一番话毫不留情,直切时弊。众人都去探司马曜的脸色,司马曜怫然起身,抬手就欲摔了手中酒觞泄愤。好在陈淑媛及时阻拦,暗中扯住他袖角。
司马曜忍下这口气,顿了片刻道:“安公所言极是,可战事最是消耗,不是一时半会能把辎费凑齐的。依朕看,还是缓上个三两年,待粮禀秣马充实了,再发兵北伐也不迟。”
“陛下!”谢安气得绺须抖动,还想直言再谏,司马曜早起身撤席而去了,徒留他怅然立着。谢琰看他站了半天,也不发一言,只盯着空荡荡的御席发怔。便低声唤他:“阿父?”
四围窃窃私语,谢安长吁一声,不住地摇头,似乎无奈又心痛。
这一切都被远处的褚太后尽收眼底,她如何不知谢安迫切北伐的心境,可席上人多,眼杂嘴杂,不便出言表态。晋陵见状问道:“安公和父皇在争什么?”
褚太后未答她,须臾,才缓缓开口:“阿陵,若有一天夫家与本家起了争执,你该偏袒哪个?”晋陵坦然说:“当然是谁有理,就向着谁了。”褚太后一听就笑了:“你这孩子倒实诚。” 散席后,褚太后派人将谢家子弟留住,在崇德宫的偏堂里设家宴,为他们接风。堂上拉起一挂罗纱步障,以示有男客,不一会儿就听见纷沓的履声,透过罗纱,晋陵见外面隐隐约约坐着几个人。
“北伐之事,安公不必介怀,我自有办法说服君上。”褚太后和颜对下首说。
谢安唯一笑,苍白的面上满是憔悴倦容:“臣虽不好豫人家事,然北伐关乎社稷之根本,恳请太后美言,允臣讨贼效国,北定中原,不效再治臣之罪也不迟!”说着伏身叩拜,褚太后也在帘后起身还礼,道:“眼下形势如此,我怎么不明白安公的苦心?可昌明……哎,他也大了,有自己的心思。”
两人说到这里,都不约而同的沉默了,其他谢氏子弟也颇觉尴尬。谢石劝道:“阿兄,陛下所虑不无道理,辎重粮草不是一时半会能凑齐的,我看还需从长计议。”谢安气道:“连你也糊涂!咳咳咳……”才说了半句就剧咳起来。
正在这时,一个着青布绔的小郎扑到他腿边,两只小手扯着他的袍裾,急生生唤道:“阿公!阿公你怎么了?”谢琰烦躁地皱眉,正想叫人将他抱开,被谢安摆手止住。
“阿公无事,益寿别怕。”谢安探出手去,在他头顶抚挲了一下。
“外面站着的可是益寿?”太后冲帘外招招手,小郎君扭过头,有些不知所措的看了谢安一眼。谢安道:“去吧,让太后见见你。” 婢女拨开帐子,小郎君默不作声走进来,到榻案前磕了个头道:“益寿见过太后。”
这孩子生得白皙俊俏,眉目之秀尤胜“美风姿”的谢琰,褚太后拿眼风细细瞧他,看他举止庄重很是喜欢。看了一阵,就笑道:“比先长高了……原以为像瑗度那般威武,如今看来,倒是这样俊秀,像夫人多些呢!”
“多谢太后赞誉,”谢琰有些紧张地道,“犬子实是顽劣。”
听见“顽劣”二字,帘后忍不住冒出一声细细的窃笑。褚太后呵斥道:“阿陵,你笑什么?”稚嫩的声音略带紧张:“没,没笑什么,我只是想起上次阿公说要打他手心的事了。”一壁说着又咯咯笑起来。众人这才发现,坐在太后身边的小女僮是晋陵公主。
褚太后先是怔忡了一下,低斥道:“‘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教你的《女诫》都忘了?不可在安公面前失仪。”晋陵两睫垂下,自觉受了委屈,低着头不说话。就在这时,她感觉到有双眼睛向她瞟掠了一下,凉凉的,像有层轻霜降下来。
后来的月余,果真如谢安所预料:苻坚败北后,关中大乱,慕容垂等人揭竿而起,自立为燕王,转而攻打邺城,奔袭关东。北地长史慕容泓也收集鲜卑数千人,屯兵华阴,与平阳太守慕容冲遥相呼应,一时间聚众十余万人。
谢安连续上奏,司马曜一直弹压着不允,褚太后也多次进言“北伐之事”,可每次的结果都是不欢而散。终有一天傍晚,晋陵坐在垂脚玉床上玩弹棋,忽听见隔壁侧殿里传来激烈的争执声。
“昌明,你这般糊涂,我当初真悔不该……悔不该还政于你!”褚太后捶着床大声道。
只听司马曜一阵长笑:“朝廷中谁不知道,太后是谢安之甥,什么事不是你们定夺。这么多年,朕何曾自主过一回?就连娶王法慧那个妒妇都是你们的主意!朕堂堂一国之君,外受权臣挟制,内受疯妇欺辱,从前受制于桓,如今听命于谢,还有何人主尊严?”
褚太后似乎没料到他心里淤压了这么多恨意,半晌道:“原来你一直为纳后的事耿耿于怀,可这是军国大事,孰轻孰重你要掂得清!何况法慧纵有一百个不是,她已经死了,她是为生你的孩子才死的,看在晋陵的份上……”
“别提晋陵!”他的声调骤然提高,似乎剖开了某种隐忍,“朕讨厌她,她的眉,她的眼,一举一动,神情作态都像从她娘那拓下来的,朕只要看见她,就像王法慧的影子在眼前晃。她死了那么多年,还是阴魂不散,若能重来,朕情愿当初不曾隐忍,也不要活在你们挟制下!”
“你……”褚太后声泪俱下,双目一瞬黯然,她豁然拱起身子,一口血忍无可忍地喷出来,溅了满地。她这一倒,就再没起来,起初只是发热、咳嗽,几天后就发展到胸痛,咳血痰的地步。太医断出是肺痈,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消息一出,众人心里就有了定数,
太后躺在榻上,望着殿顶出神,夕晖透过幔子照在脸上,惨白如纸。太医丞心忖到了大限,哀声叹气,和身边的常侍说了句什么,那常侍手中的药碗应声落地,刹那跌得粉碎。
有人握住她的手,跪在榻前失声痛哭,虚影中辨出是晋陵的轮廓。褚太后强睁开眼,语声已有些哽咽:“别哭,我若去了,你要好生照顾自己。”
晋陵双手握住她,强笑摇头:“不,阿婆,你会没事的!我昨夜去寺里祷告,天上的菩萨都听到了,他们会保佑你的。”
褚太后枯瘦的手背上青筋必现,干皴的嘴唇微微颤动:“阿婆一生辅佐六帝,三度临朝,要说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看着你长大。那些话你听见了,也别往心里去,你身上流的到底是昌明的骨血,日子久了,他会想明白的……”
哭声接踵而来,悲嚎、哀泣,一叠声在耳边回旋。帐里的褚太后合上眼,紊乱的气息化作深浅不一,渐渐停了。她实在是累了,身心俱疲,一觉睡下去,大好河山,从此谁属,与她再不相干。泪从眼角垂落下来,渗进枕里,像滴陈年的血迹。这是她第一次在人前卸下防备,肆无忌惮流露自己的疲惫。
显阳殿外的脊瓦之上,茅草迎风瑟动,连它们都感知到,这里的故事将自此谢幕。
六月初一,崇德太后褚氏崩于显阳殿,在位凡四十年,谥号康献皇后,葬于崇平陵。
几月后,苻秦大乱,在谢安的强烈坚持下,一举攻破兖、青、司、豫四州,三魏之地皆归降东晋,眼看着克复中原的切盼就能实现。谢玄上疏朝廷,要求亲自驻守彭城,豫州刺史朱序镇守梁国,这样北能固河上,西可援洛阳,内能为朝廷戍藩。
司马曜接到奏章后,连夜急诏群臣,琅琊王等人竭力反对,认为晋军征战已久,士疲将乏,再耗下去粮禀秣马都要告急。应当戍守边关,休兵养息。当然,这只是一面的堂皇之辞。最要紧的,南渡以来,司马皇室的地位久已虚挂,士族轮流把持朝政,谁也不想再出一个“桓温”,这是所有人心里,不可言明的默契。
次日,诏书就发往彭城,急召谢玄回镇“淮阴”,命朱序镇守寿阳。谢玄接到诏书后,一怒之下撕了个粉碎。
此时的谢安,也已到了弥留之际。重重垂下的帘幄后,传来女眷压抑的哭声,他才一咳嗽,就有捧着巾栉汤药的婢女拥了进来。他挥手道:“出去……叫石奴和瑗度进来,我有话交待。”
过了片刻,谢石领着子弟们进来,履下悄无声息,还没走到床边,就远远地跪下了。
“五弟,来……”谢安的声音极虚软,连眼中的神光都已涣散,谢石赶紧扶他坐起身,半靠在自己身上。只听他喃喃地道:“今后谢家可就靠你了,阿羯在外征战,瑗度还年轻,万事要多留心。如今太后已故,吾家深受主上猜忌,你们听着,要以素退为业,不可豫人家事,切切记住……”
谢琰跪在帷前,忍不住有一丝激动:“那北伐……”
“咳咳咳!”谢安好一通咳嗽才遏住,干瘪的嘴唇似两片枯叶,抖得厉害:“陛下轻佻浮躁,没有人主之量,北伐不过是一句空谈。待我死后,就让阿羯上疏解职,早日回会稽去吧,建康这个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帐后的刘夫人听到这里,两行热泪突地涌了下来,一径哭得撕心裂肺。她身后猛地钻出几个孩子,都扑到病榻前,握住谢安的手哭唤道:“阿公!阿公!”
众人更觉得心酸,谢安抚挲着他们的头,笑了笑,他含糊而坚定的声音说:“哭什么,阿公自有好去处。你们都记住,我谢家子弟华宗冠胄,磊落如玉,将来入仕后,要思自勤勉,为国为家,切不可做有堕家风之事……记住了?”
几个孩子都哭得哽噎,用力的点头。谢安涣散的目光,移向最小的那个孩子,五指在他清秀的面庞上停留片刻,嘴里不知喃喃念了句什么,手就滑脱了下去。
八月,谢安在建康乌衣巷薨逝,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靖。谢玄接到叔父死讯,心灰意冷,回到淮阴后上疏请求解职,朝廷不予答复,他又一连上了十余道奏疏,才被恩准。
三年后,谢玄病逝于会稽,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北伐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