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
家里只有宋明韵一个人,她简单煮了点面条,炒了半碗案板上洗好的蔬菜,茄子豆角,还有一把豆芽。
豆芽菜是赵舒用黄豆发的,宋明韵爱吃豆芽。菜里有多少不重要,有就可以。
对付完午饭以后,宋明韵又眯了个午觉方才起来。
窗外的知了猴[2]此起彼伏地叫着,没个停歇时候,和滚烫的自行车座一起构成了宋明韵1987年的夏天记忆。
彼时正值三点钟,宋明韵奔波在朝安县的主道上,慢慢朝着纺织厂和服装厂所在的地方驶去。
隔壁钱婶出门倒水,瞧见这一幕,心里嘀咕,小宋这是怎么个事。婆婆卖包子就算了,她带着这架子,也是要卖东西?
随后摇摇头,算了,管这么多干嘛呢,又端着盆关上了街门。
宋明韵在县里兜兜转转,专找平滑路走。县里还有相当多地方是土路,车走的时候车把都好像要离手,震得人虎口发麻。
厂子附近一般还好,厂子是要运货的,不修路哪行?
朝安县除了主路全铺了水泥,其他也就是厂子要走的路被修整了,不说都铺了水泥,但相对而言走的不颠,这就够了。
宋明韵来到纺织厂门口,这片地她是熟的。李月圆在这工作,她小时候也常在这附近玩。看门的大爷认识这些女工的小孩,也基本不管,任由小孩在厂门口打闹。除了仓库或者厂房,其余地方都是畅行无阻的。
仔细回忆了脑海中关于下班后人流的去向,宋明韵停在了两个厂子下班都会经过的路上。找了个树荫,她开始整理摊子。
自行车后的架子卸下来,布袋里的饰品分类摆好,她这几天把当时扛回来的布条全都加工了一遍,蝴蝶结发饰和兔耳发饰分庭抗礼,但都没有发带多。
发带是一件一件叠在一起的,垒了一摞。宋明韵没有全放出来,剩下的都在包里,统共能有一百五十几件。
要是卖不出去,也是挺发愁的。她心里依旧想过卖不出去的这种情况,但似乎也没什么担忧。毕竟,她这投入是真的不大。
小马扎,一个蒲扇。宋明韵坐在摊子前等待。这个点,已经要四点了。
厂里的工人有五点下班的,也有五点半下班的,根据上班时间来定。她这的主要顾客群体是年轻女工。
女工手里多多少少都要有点钱在手里,就算没有,宋明韵轻笑,还真是巧了,7月15号,发工资的好日子。
虽不见得下班路上钱都在身上,可这一毛两毛的掏不出来的也是少数。
只要她这最开始能引来人,依照大家爱凑热闹的天性,人是少不了了。
这会儿路上还没什么人,有人也都行事匆匆,瞥她这两眼就离开了。
她这地里厂门口有点距离,摆人家正门口她怕被驱逐。这地也不错,能观察到门口人员的出入,总归都是必经之路,人员经过就行。
突然的,她的面前撒下一片阴影,宋明韵抬头,心里惊讶,“这就来人了?”
来人是短发,穿着蓝色的工作服,衣服正面写着“朝安县纺织厂”几个白色的字。
看到短发,宋明韵心里一咯噔,细想后又安定下来。短发怎么了?但凡是能绑发的,这发带都能有用武之地。
对方的视线在摊子上巡睃,最后目光定在了发带上,迟疑了几秒,指着橙色底白色波点的布,问:“摊……摊主,这个是什么?”
宋明韵指了指自己头上绑着的发带,回道,“是发带,装饰用的。”
又进一步追问:“要试试看吗?我可以试着系一下”。对方笑了笑,摇头,“还是不了”。
最后对方挑走了一个转运结的手绳。
此后,有路过的人被吸引,但没有一单成交的。
宋明韵也不失望。成交了是好事,不成交只能说明她的东西不符合对方需求,仅此而已。
就这样,直到厂子开始变得喧闹——下班了。
宋明韵远远地看着服装厂门口有三三两两的人结伴出来,两个厂子间的路也慢慢出现了纺织厂的人。怎么形容呢,就像是学生放学,散作一团。
她心里又有些稍稍害怕,真的要吆喝吗?这个疑问仅出现一瞬间,下一秒她又喊起来先前的吆喝语。
霎时,她变成过往行人之间最突兀的,虽然原本也很显眼。数不清的人循着声音看过来。宋明韵心底慌,但面上一点没表现出来,大大方方地接受路人的视线。
第一个来到她摊子前的是两个胳膊挽胳膊的女生,瞧着年纪都不大。她切换回正常音量,笑:“看看有没有什么想要的,发饰手绳发带。发带第一天售卖,是电视剧里出现过的啊。”
看着对方被电视剧里出现过的这个描述吸引,宋明韵拿出她早就准备好的杂志,给对方看。
又指指自己的头发,“你们是前三个光顾摊子的人,可以试试看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