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接下来赵舒越来越放得开。
慢慢有人朝着赵舒走去。
“婶子,一样给我来两个。”
赵舒麻利地用纸袋装了两个包子,递出去,“您拿好,1毛5,好吃再来啊。”
这也是宋明韵教她的话术。不能只干巴巴地钱货两讫,寒暄上几句,效果可能会更好。
宋明韵在对面车子旁边等着。
她能看到陆陆续续有几个人往摊子走,吃食的受众还是太广了。
自打家具厂的食堂关掉以后,住在厂子宿舍的年轻人早餐多是匆匆解决。
这些年轻人多都未成亲,父母要么不在身边,要么就是关系不好。送饭?不存在的。
那一日三餐怎么解决的呢?起得早的,跑到服装厂门口买个烧饼回来。起得晚的,从老乡家里买一袋馒头,喝水对付一下。
第一个光顾的就是个起得早的兄弟,他起来之后打算再去买个烧饼的,可是这周天天都吃饼,他有些腻了。
原本今天配着馒头凑合一顿,没想到厂子外边来了个卖包子的!本着换换口味的想法,他一种口味买了一个。两个包子能吃饱吗?不能,只是万一不好吃呢。还是每种都试试最靠谱。
他看着几乎要流油的猪肉馅,果断下口。没想到内里还是热乎乎的,咬一口不流汁。他心里隐隐有些失望,其实他还挺期待第一口爆汁的。
三下五除二吞完一个包子,他摸摸自己的肚子,并不满足。其实这时他已经想再买点了,只是看着袋子里剩下来的鸡肉馅包子,还是决定吃完再买。
哇呜,没想到蘑菇鸡肉的也好吃,甚至比猪肉的更合他口味。三两口吃完后,他快步往外走。结果等他到外面的时候,摊子已经要收摊了。
家具厂人还不少,这个阶段还没有厂子闹到要裁人的地步。厂子足足有五六百人,门口过路的可谓是不少。
有的人买完之后就站在这路边吃,吃的速度快啊,瞧着特别香,算是免费当了个吃播。小摊子前都排起了队,甚至有个工人吃过饭了,也买走一个包子。
于是,等第一个买包子的人来到外边,瞧见的就是见底的箱子。
赵舒一边跟没买到的人说不好意思,没想到今天能排这么多人,一边说明天会多做一点。
第一个买包子的人:……就是后悔。
宋明韵和赵舒不知道首位顾客的心理路程。
等到人群散去,宋明韵带着赵舒打道回府。一个包子能赚三分钱,一篦差不多一块钱。
要是赵舒每天都能保持这种人流量,原先预想的三篦,就是三块钱,一个月下来,必然是比正经上班赚到的多的。
赵舒打卖完开始,嘴角就没下来过。说什么呢,就是高兴。明天蒸三篦试试。虽说今早人瞧着很多,没买到的人也不少,再多还是怕有些勉强,就是三篦她也难免心里打鼓了。
把婆婆送到家,宋明韵在想自己的工作。服务员这工作忙吗?不忙。好吗?好。
缺点是占用时间太长了,等这周过去,她就要找个接班的人了,接下来专心抓摊子。
只要货品够硬,就不愁销路。兴许她也能开辟一下新的货源。
等明天拿到宋母染好的布,她就加急赶工,能做出来多少是多少,等到周天卖。
第二天婆婆再出摊的时候,宋明韵就没有跟着去。
赵舒会骑自行车,除了刚上路时左右摇晃了几下,其余时间骑得都算平稳。
宋明韵昨天就是去加油打个气,处理一下突发情况。昨儿各没发挥上什么作用,赵舒自己做得也挺好的,她去没必要了。
这会时间不如在家琢磨发带的版式,做个样板出来。
她进自己屋,在衣柜底薅出来一块布,深蓝纯色的。
凭感觉裁剪,最终的成品:长条状的平行四边形,宽1寸5,长1尺95【1】,两层,不分正反,都用一样的形状。
缝完边后,她对着卧室里的半身镜开始编发型。最简单的半扎发,上半边头发扎起来,掏一下,发带直接系上去,打个蝴蝶结,挺好看的。
可惜她这布料不是纱巾材质的,不然一物两用,还能做丝巾。
样板就按这个来了。
而后她又进屋,从桌上拿出一本《语文》。这是她昨天下班后掏回来的第一二册,上有“六年制小学课本”几个字。第一册封面上好像是几只天鹅,还有几片枫叶……
她随手翻开第二册,“9乌鸦喝水”。
哦豁,熟悉的故事。她下意识就开始翻看
结果等她看完这本书上她没看过的故事,才想起来她本来是要喊冰糖过来认字的。
一拍脑门,有时候记性真是不太好,年轻的也一样。
看了一下表,七点半。要是跟昨天的人流量一样,赵舒就卖得差不多了。
离赵舒上班还有1个小时,还来得及教小孩几个字。
然后她就发现,好像汉字不用课本教啊。她写几个字,让孩子会读会写,不就得了嘛。
算了,书迟早得有。就是,她服了自己了!能简单化的事弄这么复杂!
她招呼还在吃饭的两姐妹,“冰糖,吃过饭往我这儿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