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嘉树点头赞同,以智谋闻名的他深知战事背后错综复杂的态势:“父亲所虑极是。我提议我们一方面火速派遣使者前往哀牢都城烟渚,首要任务是确保文瑞郡主的安全,其次核验降书,稳定局势,商讨受降事宜,确保哀牢顺利归附。另一方面,严密监控边境动态,防范敌军假降偷袭。同时,尽快联络地方官府,筹备接收哀牢之地的各项事宜,包括安抚民众、重建秩序、清剿残敌等。”
王竟听罢,满意地点点头,对公孙父子的见解深表认同。他起身走到帐口,眺望着远处灯火闪烁的营地,心中已有决断。他回身对父子二人道:“公孙大人,我们当立即分头行动,你坐镇后方负责与地方官府协调;我和嘉树兄亲自率一支精锐前往哀牢都城,见证受降过程,并确保文睿郡主的安全。待一切妥当,再合兵一处,待一切尘埃落定,再共商长远治理之策。”
三人商议妥当,旋即开始忙碌起来,各自调配人手、制定详细计划,全然投入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和平降临所带来的新挑战之中。沧澜戍的夜空下,王师与岭南府兵在短暂的休整之后,再次整装待发,分头行动。
公孙嘉树和王竟率军经过一天两夜的疾驰,终于在黎明破晓前抵达了哀牢国都烟渚城外。一路行来,大军未曾遭遇任何阻碍,沿途关隘皆敞开大门,城池守卫更是恭敬有加,这无疑印证了文睿郡主等人已然稳稳掌控了哀牢的政局。
王竟将军勒住缰绳,遥望那朦胧中巍峨矗立的城墙,不禁对身旁的公孙嘉树感慨道:“此番行程可谓一路坦途,文睿郡主的手腕与智慧果真名不虚传。先皇赐予她的‘文睿’二字,实乃恰如其分,其智谋之深远、决断之果断,实为巾帼英杰。”
“她确实聪明又大胆。”公孙嘉树目光深邃,凝视着在夜幕中若隐若现的烟渚城,思绪飘回过往。当朝女帝登基之初,燕王父子因谋逆罪名被处决,年仅十一岁的李瑜与其母一同被流放至岭南荒芜之地,她们在困苦中相依为命,坚韧求存。
岁月流转,承明三年,女帝一改前制,首开科举之门,打破性别樊篱,广招天下英才。然而,因其父兄旧案所累,李瑜虽才情出众,却丧失了应试资格。彼时她芳龄十四,稚嫩的肩膀上却扛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负。她孤身踏入刺史府邸,寻求援助。那一幕,至今犹在公孙嘉树心头栩栩如生:少女身姿娇弱,眼神却如剑般坚定,一袭素衣难掩其傲骨铮铮,自己虽已零落成泥,但面对一方刺史仍就不卑不亢,陈情申诉,那份胆识与智慧,让人刮目相看。
随着“吱呀”一声响动,沉重的烟渚城门缓缓洞开,仿佛历史的巨轮在拂晓的序曲中轻轻转动。天空中渐渐染上了一抹金黄,晨光初照,万物复苏。李瑜的身影在晨光中缓缓显现,她穿着一袭简洁而雅致的长袍,步态轻盈,宛如仙子下凡,从那古老城门后款款而出。她身后,哀牢群臣肃立,神色庄重,一同迎接来自远方的大晟铁骑。
公孙嘉树凝眸注视着那矗立于哀牢重臣之前的李瑜,她此刻在朝阳的洗礼下宛若一幅灵动的丹青,熠熠生辉,令人心醉神迷。
从未有如此一刻,让他清晰地意识到,李瑜是他眼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他内心最柔软之处所珍藏的悸动。
在哀劳皇帝段庭轩死后,大晟大军还未到达烟渚之前,李瑜在明处高伯雷和暗处王若琴等人的协助下,牢牢的把控了哀劳局势,使得朝政运转井然有序。
待到李瑜与王竟等人妥善交接哀牢朝政,一切事宜安排妥当后,公孙嘉树也已与王竟一起将驻军安排完毕,确保烟渚城完全在大晟掌控之中。一切尘埃落定,他终于找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与李瑜单独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