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优雅地执起筷子,轻轻夹取一块晶莹剔透的素馅蒸饺,送入口中,细腻滑嫩,鲜美异常,令人赞不绝口。“这素馅蒸饺甚合朕意,母妃不妨也尝一尝。”一旁的宫女闻言,迅速为邓媛夹了一个蒸饺,恭敬呈上。
邓贵妃品尝后赞许地点点头,“确实美味,来人,赏赐那位御厨。”整个宴会期间,除了李泽与邓贵妃偶尔的低语,只余下筷子与瓷器的轻微碰撞声,以及宫女们几乎不可闻的细碎步履与呼吸声。
食毕,李泽轻搁箸,邓毅之等人见状,亦放下碗筷,于宫仆的细心照料下净手漱口。
“对了,母妃,朝臣为先皇选定了几个字做庙号,朕选定了‘仁’字,既显先皇宽仁之德,亦寓后世景仰。至于尊母妃为太后之圣旨,朕已草拟完毕,不日将颁布。届时,母妃及母妃身后家族的尊荣,都将得到全朝文武百官及万民的敬仰和尊崇。朕深知母妃一直以来的牺牲和付出,但是这些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
说完,李泽起身欲行,温情脉脉地嘱咐:“母妃,朕需处理政务,先行一步,请舅母她们多多陪伴您。”说完,她向邓媛等人点头告别后,就朝着殿外走去。
众人恭送李泽远去后,邓媛带着邓家母子三人回到昭阳宫内。邓媛一言不发,谢如莹和邓婵谨小慎微地站在一旁,殿内气氛回到了之前的冷凝。
邓毅之见状对着邓媛道:“恭贺姑母,荣升太后,实乃家族之光。”言辞间尽是敬意。
邓媛端坐上首,手支颐首,淡然回应:“此乃顺天应人,吾女为帝,册封太后,自是水到渠成,何喜之有?”
邓毅之闻言,一时语塞,未敢再言。
片刻沉寂后,邓媛才接着道:“毅之,听闻你处置了世忠的那个外室女?”
邓毅之俯首答道:“回禀姑母,毅之返京途中,正好撞见她和楚王世子厮混在一处,毅之担心她会给我们邓家招致灾祸,就处置了她。”
邓媛闻言,轻轻颔首:“嗯,你做得很好,毅之你从小就聪明,活得比你爹通透,现在泽儿登基为帝,我们邓家从武将世家变为皇亲国戚,由武转贵,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固然是好,可是身份的转变意味着邓家也将步入更为复杂的权谋与诱惑之中。泽儿年轻,诸多政事需逐步历练,邓家作为她的母族,需要更加谨慎和机警。”邓媛的声音平静而深沉,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睿智。
邓毅之恭敬地回答道:“毅之明白,邓家世代忠良,不会因为身份的转变而忘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侄儿会时刻提醒自己和族人,保持清醒和警惕,绝不做出任何有损邓家和皇室声誉的事情。”
邓媛微微点头,面露赞许道:“毅之,你不仅要约束好自己和家族,还需辅佐泽儿稳固朝纲,福泽苍生。泽儿年少,很多事情还需要你们的辅佐和支持。”
邓毅之郑重承诺:“侄儿必鞠躬尽瘁,辅助陛下,不负姑母厚望。”
邓媛满意地点点头,随后她转向谢如莹和邓婵母女二人,语气柔和了一些:“如莹,阿婵,你们也要记住今天的教训。你们要时刻保持谨慎和机警,绝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给自己给邓家带来灭顶之灾。”
谢如莹和邓婵连忙恭敬应诺:“是,娘娘(姑母),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诲,时刻谨慎言行,不令您忧心。”
邓媛微微一笑,挥手让她们起身:“好了,你们都退下吧。毅之你且留下,陪姑母说说话。”
邓毅之恭顺应承,旋即,众人有序退出昭阳宫。
“毅之,你父亲年轻时在战场直刀直枪拼杀惯了,最后折在了皇权之争,姑母不希望你步他后尘。姑母希望你能当个孤臣,全心全意辅佐泽儿,唯她马首是瞻,勿需过多筹谋。你父亲就是想得太多,误入歧途了。”谈及胞弟之殇,邓媛难掩哀伤,语气中满是悲痛。
“毅之谨遵教诲,一切但凭姑母做主。”邓毅之郑重应道。
“错了,是但凭皇上做主。”邓媛及时纠正,目光邃远。
邓毅之立刻改口道:“毅之一切都听皇上安排,以皇上马首是瞻。”
邓媛点点头,对着邓毅之道:“赠你十六字箴言,望你回去多加思量。”言罢,她转身至书案前,挥毫泼墨,写下来“光而不耀 静水流深抱朴守拙 行稳致远”几个字,等到墨迹干了之后,将它交给邓毅之,“好了,时间也不早了,姑母也不留你了,带母亲与妹妹安返府邸吧。”
邓毅之躬身告退道:“姑母,那我们就先行告退了。”邓媛以手轻挥,以示送别。
邓毅之带着母亲妹妹出了皇宫,他回首向身后望去,夕阳的余晖洒在皇宫的金顶上,映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这光芒好似至高无上的权力夺目绚烂,看似温暖实则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