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桐却再一次加快球速,白球的球路在镜头中几乎消失。
电视机前的观众只能听到乒乒乓乓的声音。
直到匈牙利彻底失位丢球,他们才看到小白球飞向后场。
“1:0.”一个畅快淋漓的得分。
全场观众顿时欢呼鼓掌,这就是在现场才能体会到的艺术呈现。
最高时速和最佳配合!
凌连可也在这球之后,露出难得的笑。
“配合的不错,搭档。”童桐又凑上来,手鼓励地拍了拍搭档的后腰。
只觉得这孩子比自己还瘦点。
凌连可抿了抿唇:“你也是,搭档。”
他不自觉地扯了扯衣角,重新站位准备。
接下来,在两人刻意加快的球速下,匈牙利组合频频丢分,节奏被打乱后,根本无法重新掌控局面。
“11:3.”童桐和凌连可快速拿下第二局。
休息时,观众们又开始议论纷纷。
有些意外地说道:“凌连可这局打得还不错。”
“真是,也没觉得打出什么漂亮球,就是很稳,每一个球都能找好站位,然后更快回击,主动性很强。”
“说得对,这局他打出感觉了。”
凌连可擦着汗,和童桐凑在一起商量战术,心情比之前好了许多。
他找到了以往和童桐搭配的默契。
那种长时间训练养成的同频同调,是一种很微妙的手感。
仿佛心有灵犀。
凌连可微微笑了一下,重新回到赛场,站在童桐身后,目光坚定。
他们能赢。
十分钟后,比赛结束。
全场中国球迷齐齐呐喊欢呼,童桐在无数鲜花与掌声中,拿下自己第四枚金牌。
也是中国队在本届世青赛的第七枚金牌。
至此,这支年轻的队伍完成了世青赛创办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
包揽所有项目金牌!
赛后,童桐作为队伍核心,被好几波记者堵住采访,在发表一系列不痛不痒的官方发言后,记者不死心。
按以往经验,童桐总是能在采访中爆出大料的人。
记者不放弃地追问:“童桐,那你接下来的比赛计划是什么?”
童桐突然一笑:“还没有什么计划,准备先回学校上学,老师特意告诉我,期末考试必须得回去了。”
记者这才恍然:“之前就知道童桐你已经入学高中了,学业方面并没有走体育方向,是在为退役以后的生活做打算吗?”
童桐歪了歪头:“还没想那么远,我只是喜欢上学。”
这不是谎话,能坐在安全干净的教室里,安安心心地学一些知识。
这是在末世想都不敢想的体验。
童桐总是着迷于这种纯粹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是有系统和32岁那个时间点的威胁,她或许会每天开开心心地上学,坐在教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记者只好祝她学业有成,将人放走。
本以为这次报道彻底完蛋,一个爆点都没捞到时,几个人从记者跟前路过。
记者眼尖地喊住:“李教练!柏队!等等,你们脖子上的金牌是谁的?”
李胜和柏明德齐齐回头,对视一眼后,两人笑得都像慈祥的老父亲一样,满脸炫耀:“童桐送的!”
记者连忙让摄像机拉近镜头,两人胸前的金牌赫然是本届世青赛的金牌。
李胜戴的是女单冠军,柏明德戴的是团体冠军。
记者还想追问,童桐为什么会把金牌送给他们,两人已经快步溜走了。
酒店里,正在收拾行李的凌连可,将两块混双金牌并排收好,摆在行李箱的正中间,呆呆地看了一会。
耳边全是童桐说的:“我的金牌也送给你,如果没有你,我不可能拿到冠军的。谢谢啦,搭档,以后继续加油。”
……搭档,以后继续加油。
凌连可闷闷地笑出声,原来他们还能有以后。
同一时间,已经坐上飞机的柏明德故意将金牌挂着,对上孙笀和薛晴羡慕的目光,抿唇笑了。
回想起童桐特意找到他,将金牌挂到他的脖子上,那双明珠般的双眸满是真诚:“柏队,多谢你这次来支持我。祝你们比赛顺利。”
柏明德摩挲着金牌,只觉得这是自己拿到的,最开心的一块。
大巴车上,李胜胸前的金牌晃来晃去,回想起童桐在离开省队时曾经承诺,会拿更好的金牌送给他。
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
李胜侧目,看向已经埋头苦睡的自家徒弟,笑得柔和。
时间过得,真快。
一个月后,坐在教室的童桐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从入学到期末考试,她在校时间累积不超过一个月。这么好的环境,她竟然没享受几天,就要放寒假了。
真令人悲伤。
不同于其他兴高采烈期待放假的同学,童桐重重叹了口气。
她不舍得学校。
走到她身旁的王梓疑惑:“干嘛叹气?考试没准备好?”
童桐默默摇头,没把自己另类的心理活动说出来。
王梓却当她不好意思,推了推眼镜,轻咳了一声。
拿出一份厚厚的手写资料,光是扫一眼,都知道这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期末重点整理。
各个学科,甚至带着习题解析。
“看这个吧,别考的太丢人,到时候丢我的脸。”王梓别别扭扭地说。
童桐疑惑:“我考的丢人,和你有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