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拿出定时加热的苹果派和牛奶。
午后做一小时训练,一小时午睡。在客厅下线上围棋,听书。
傍晚天海带着大餐回家,吃饭。听天海抱怨下午的相亲。
饭后拒绝出门邀请,被天海“绑架”去了某祭典。除了小吃味道不错,其他的都感到无聊。天海提前带他退出。
晚上八点半到家,和天海一起“看”比赛。
九点半在房间打电话和杰森谈心。
十点洗漱上药,睡觉。
天海和诺亚曾具体讨论过幸村的“天赋”。
天赋,总会被大众当做某个人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模糊的,一概而论的。
天赋就像种子,“开花”需要悉心浇灌,也得看种子本身。职网这批人,哪怕前一千以内都是各国一个时代内的“天才”了。他们的天赋大多进行了精心培养。这时候的差异,很多是出现在天赋上。
而狭义的网球天赋,如果用数值来评价,幸村应该都有S级,但并非“独一档”。
论身体素质,幸村没有史密斯那种非人的跑动和耐力;论球感,他不及诺亚。他的超S天赋点有一个——空间感。所以他截击、高压、吊球等特殊技巧能很快精通,对边界的掌握要比别人高,在冒险时的UE相对少一些。
幸村真正比任何人高一档的“天赋”,其一是精神层面。
人在获得成功后的心理不一样:
有的傲慢了,逐渐懈怠,开始沉迷于金钱地位、追捧吹嘘;
有的是“挑战者”心态,挑战成功后,就因为没了目标而迷茫甚至觉得无趣。
有的向往自由人生,受不了长期枯燥的训练和严谨的生活,虽然种子很优秀,随便浇浇水就能开花,但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幸村仿佛是为了职业竞技而生的。
任何成绩都不足以满足他的内心,就像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幸村的目标从来不会定下一个尽头。
只有更多。
网球运动不是脱离在世界之外的。它由活动人口、从业者、媒体、投资者和职业运动员等等组成。
从宏观层面,它是社会的一部分。从个人角度,它是人一生投入了部分精力的事情,但不是全部。
一个再“纯粹”、不谙世事的网球天才,在职业领域是不存在的。
你必须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合作,乃至签下契约。
你得学会生存在镜头下,哪怕是高冷人设。因为一个人是反抗不了无孔不入的窥探的。
职业网球要求的,不仅仅是网球上的天赋,还有“做社会人”的天赋。
职网像“闹市”,急流勇退隐居避世,是一种强大;能“居于闹市”而不改心志,也是一种强大。
但再惊艳的登场,再卓越的表现,大多数人只看成绩。
没有大满贯头衔?你出道三十连胜又怎么样?冠军再多又怎么样?差一步就有了又怎么样?
没有就是没有。没资格和大满贯得主们混为一谈。
所以在“灯迷”眼里,霍夫曼的那座美网奖杯是那么令人潸然泪下,粉碎了所有的不认可。
“无冕之王”终究只是一句安慰话。
幸村选择的是“隐居闹市”这条路,他的第二个绝顶天赋。他把生活塑造成顺心遂意的样子。商务上的取舍、人际关系的亲疏维系…仿佛弹指之间就有了思路。
这两个在大众眼里有些不够直观的天赋,造就了诺亚精辟的评价——天生冠军。
对网坛的统治就在眼前,难以想象,还能有什么困境能难倒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