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幽静,洞穴狭长,黎当归在后,祝云听在前,黎风烨跟着他们,走进了洞穴中道一处暗门。
路途不远,熟悉又陌生的景象摆在了黎风烨面前。
再次来到三年前误打误撞闯进的茅屋门前,黎风烨心里仿佛有口大钟似的,不停地被人来回敲打,响得吓人。
倘若早知要来此地,方才一拿到娘递来的新衣裳,他便跑了。黎风烨心里嘀咕,双眼看着祝云听走进茅屋,门外屋前的空地,与三年前所见的屋后截然不同,仍是期待又紧张。
他身旁的黎当归余光一瞥,问:“风烨,你今日话怎么如此少?”
黎风烨盯着自己脚尖,咳了两声回答:“因为不清楚爹娘为何带我来此。”
他一说完,祝云听恰巧走出茅屋,回到两人面前。
祝云听抬手一扬,递来一把无鞘长剑,黎风烨连忙接住。
见状,祝云听道:“风烨,你鸣春剑练得如何了?”
两年前,《玉兰十三引》融贯于心之后,祝云听便交给黎风烨一本崭新剑谱,上书三个大字,《鸣春剑》。
他听大师姐说过几回,也知晓大师姐十七岁时初悟此剑,拿到剑谱的那一刻,他欣喜无比,此时经祝云听提起,黎风烨更是兴致高昂。
“谱上内容已全部记住了。”黎风烨如实相告。
“好。”祝云听一字落下,立马攻来。
只看一把细长轻剑飞出祝云听袖中,她持剑而立,朝黎风烨大腿、腰侧、肩头连刺三下,黎风烨不敢马虎,当即反手一挥,格挡剑尖。
祝云听出剑如蛇,灵敏多变,黎风烨提心吊胆,谨慎应对,几回合下来,长剑相撞,他连祝云听的袖角都不曾碰到。
眼见体力消耗,一时不如一时,黎风烨改招,掠至祝云听身侧,化守为攻。
他小臂一沉,剑尖低垂,直至腿间,就在祝云听挥剑挑开之时,黎风烨聚真气于一点,手腕发力,便瞧剑身恍似柳枝一般,猛地高高弹起,先打剑柄,再击来人手背。
祝云听本非易与之辈,立即变招,反手收势,侧身的刹那,右手长剑瞬间落进左手掌中!
而黎风烨出招落空,这一式劲大,他收不回力气,来不及拆招闪躲,瞬间,肩上一沉,颈侧一凉,剑刃已与他毫厘之差。
祝云听左手持剑,冷声道:“为何不用鸣春剑?”
“我用了!”此时收剑回身,黎风烨握紧长剑,又比了一道先前的招式,辩道,“方才那一招便是鸣春第二式,杨柳岸!”
鸣春剑一式三形,拢共四招。因其形意多变,承纳《玉兰十三引》的灵动,涵盖《绿柳剑》的绵劲,第二招变形便用了绿柳剑的名,称作“杨柳岸”。
黎风烨适才出剑,剑身如柳枝柔韧,弹击对手,正是这第二招杨柳岸。
祝云听摇头,“再悟。”
语罢,一旁静观不动的黎当归前踏一步,苗刀出袖。
*
祝黎夫妻刀剑合璧,先后攻来,黎风烨叫苦不迭,堪称狼狈地既退又躲。
每逢他出手,连一招都使不出,甫一运气,便被其中一人打断。
此时黎风烨背抵茅草堆,退无可退,又见爹娘分别自左、右两方袭来,片刻即可取他咽喉。
黎风烨一咬牙,决心背水一战。
他立马屈膝下腰,气沉丹田,劈腿前扫,一息之间,剑随心起,黎风烨手中长剑与腿脚同顷而动,旋扫身周。
当他浑身动作与剑舞融于一体,电光火石间,忽有源源暖意自丹田而起,弥漫四肢百骸,紧接着,全身内劲皆化真气,仿佛随着腿、脚、右臂齐齐挥出身外,落至剑刃。再经剑尖抖动,点点滴滴洒落,犹如急雨一般射出。
登时,泠泠白芒四起,剑光横扫,原是急雨未落,先一步化作水波涟漪,荡开数里。
剑气所至,竟逼得祝黎夫妻同时停步,临阵改道,闪开攻势。
轻笑随之而来,祝云听欣慰道:“这才对了。”
一招用尽,黎风烨却泄了力气,一屁股跌下,坐进茅草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