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天空飘下第一片雪花,芳红在窗外喊道:“姑娘姑娘,快看,下雪啦。”
黛玉披上一件夹了薄棉的长马甲,春莺把微微透了点缝的窗户开的更大一些,果然一股清冽的风,混杂了几片冰冰的雪花吹进窗户里。
黛玉望着伸出墙外的光秃秃的枝桠,和有些灰蒙蒙的天,忽然想起前世一首传唱度很广的歌:二零零二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她会来到一百多年之前,在看京城的第一场雪。现在的京城小的很,百年之后的三环,现在都种着果树或者就是一座座小坟包呢。
不知道明年这时候,是在京城还是......
黛玉这么想着,想起这几年回来,还没去过京郊带温泉的庄子,便想去感受一番。吃了早点,黛玉刚想去找贾敏说此事,贾敏却自己过来了。
贾敏道:“今天下雪,天冷了,这个时候最容易生病,我便过来看看,万一你有什么事就正好和我说,省的你来回跑了。”
黛玉笑道:“母亲,我现在健康的很,不要担心啦。”
贾敏道:“虽不太生病了,但还是要多保养,你看来每次来葵水的时候,总要腹痛一天,蔫蔫地躺在床上。这就是体寒的体现,你夏日又总贪凉,吃冰碗喝凉茶,现在天冷了,可要好生调养,不然冬日腹痛可是比夏日要难熬的。”
黛玉听着母亲絮絮叨叨地,感觉周身暖洋洋的,黛玉也不害羞,正好瞌睡遇到枕头,黛玉立刻建议:“那咱们去庄子上泡温泉吧。温泉驱寒,这会儿也没有很冷,正舒服。”
贾敏有些意动,这处温泉庄子,连带周围的一片田庄,都是贾敏的陪嫁,虽多年未去,但常年有庄头打理,林府的管家也每年都巡查一次,养护的应该不错。
从林府过去庄子只用小半天,不算太远。母女俩商量定,打算等林如海回来和他说一声,贾敏便携一双儿女去消遣两天。
这次黛玉大笔一挥,浮光院的几个大丫鬟,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愿意去的都跟着,众人自然欢喜。只有秋叶说库房不能离了人,且浮光院也不能一个管事的人都不在,黛玉便随了她,打算等回来再赏赐秋叶。
于是,次日天蒙蒙亮,林府大门打开,青山和月影骑马打头,四辆马车依次出来,浩浩荡荡地去温泉庄子了,不一会儿,隔壁云府也悄无声息地出来几匹快马,倏地一下就没影了。
黛玉和春莺、月琴两人在第二辆马车上,马车宽敞,并不拥挤。因天气凉了,车窗都关上,门帘也换了厚的,不用放手炉和火盆,盖了薄毯,正舒服。
春莺和月琴发现黛玉最近看正书的时间多了,譬如此时,晃悠晃悠的马车里,黛玉手里便捧着一本《徐霞客游记》在看。
“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黛玉边看边想,之前代云舟寄过来的茶叶,说不定便是这里采摘出来的。
“月琴,你是哪里人?”之前黛玉从未问过月琴的身世,此时忽然问道。
月琴道:“我不知道。”看到两人望向她,她又修正了表述:“我不记得了,很小的时候我便被寺院收养,那会小,没有对家人的记忆,寺院在南诏城附近,我也许就是那里人。”
月琴并没有什么情绪的起伏,春莺反而有些同情月琴,她是家生子,虽家里没太有钱,但家人都在一起。“那你后来怎么到了亲王府?”春莺问道。
“寺院叫广慈寺,云川之地多达百处。
就像它的名字,慈光照广宇,孤幼有所依。云川当地的孤儿几乎都被收养了,孤儿们的吃穿用度都是亲王府供给,寺院里的住持和师傅们,对我们都很好。甚至有一些家贫的人,也把孩子送过去,寺院也都一概收下。
我们在寺院里吃穿不愁,到了启蒙的年纪,师傅们便根据大家的天赋来排课,比如我,识文断字一般,但是身形灵活,习武的课程便多一些。
每年都会有一次考核,十三岁时,每个寺院排名第一的,都会多一个选择,就是为礼亲王府效力,据我所知,绝大部分广慈寺的孩子,都希望能成为礼亲王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