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贾兰的生辰宴,阵仗不算小,因贾政特意和王夫人叮嘱了,十岁是幼学之年,是个整生日。贾兰是二房的嫡长孙,万不可让他们母子觉得家里长辈不重视。再加上贾母也颇赞同,这场生日宴便热热闹闹地办了起来。
王夫人并非不疼爱自己的嫡孙,只是她当年倾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到嫡长子贾珠身上,一看到伶俐的贾兰便想起当年贾珠也是如此聪慧,再者她确实也看李纨不顺眼,不苟言笑,看起来木木呆呆的,却一肚子心眼,带的贾兰一点也不和自己亲近。
宝玉也没长贾兰几岁,从小养在身边,聪明可爱又亲人,大大弥补了王夫人丧子的伤痛,王夫人的重心便偏到了宝玉身上。每每对贾兰有愧,要着意关心一番的时候,又因没太有回应而作罢。
今日王夫人也是十分耐心地问候了贾兰几句,只是她问一句贾兰答一句,连个多余的语气词都没有。
早点吃了吗?吃了。
吃的什么?粳米粥并几个小菜。
有什么想要的礼物吗?没有。
这么来往几句,王夫人便觉得十分没意思,再加上今日客多,光亲王郡王的侧妃们都来了好几位,她便忙着招呼客人去了,没再留意贾兰的行踪。
贾兰回到贾府的时候,筵席已经散了,并没有像贾敏担心的那般,大家发现他不见了,有人在四处找寻。
和叔叔宝玉不一样,宝玉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众星捧月,是众人的焦点,贾兰在贾府的存在感,极低。
一方面是父亲贾珠去世的早,贾兰敏锐地发现祖母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不太好,甚至互相有怨怼之情,祖母话里话外觉得母亲克夫。母亲虽不说,但听话音里面,仿佛父亲之死与祖母也有一点关系。
另一方面就是贾兰早慧,他早就觉得贾府是一个花架子,一个纸老虎,一戳就破。他们这些人像泡在一锅温水里,如果放任自己和众人一样,用不了几年,他也会像几个叔叔一般,这辈子就是一个闲散公子了。
这锅温水底下的木柴却是越用越少,不可持续的,如果贾府没有人能撑起门楣,已经被温水煮熟了的公子们,根本没有谋生的资本。
至于撑起门楣的这个人,贾兰冷漠地想,反正不会是自己。他的愿望就是通过读书走出去,自立门户,把母亲也接出去。
还好母亲与她们都不一样。
正想着,贾兰远远望见李纨站在稻香村的正屋门前,仿佛是在等他。贾兰小跑了几步,直跑的李纨身边:“母亲久等了。”
贾兰出门之前着人和李纨禀报过,所以李纨知道贾兰去林府了,只摸了摸贾兰的圆脑袋:“前面刚散了客,我才回来,略站了一会你就回来了。宴席上没吃好吧,咱们进屋,母亲再给你现煮一碗长寿面,吃了热乎乎地。”
贾兰答应着,也问李纨:“母亲怎么没问我去林府有没有受冷待?”
李纨笑了笑,基本没太有表情的脸庞,因为这一点笑容,变得灵动了起来:“你这位姑奶奶人最是温和,林家人也都厚道,不会为难你。
说起来,你外祖父与林大人,也是旧识,他们兴趣相近,政见上也经常一致,当年还偶尔一起小酌。你的父亲...作为小辈也跟着去过,回来便说岳父和姑丈,真真是文官典范,他便想成为这种人...”
贾兰很少听母亲提起父亲,不由得想多听一些关于父亲的事情。只是看到李纨的笑容又淡了,便停住脚步:“母亲,你不要伤心,我已经十岁了,也算长大了,待两年考童生、秀才、举人...母亲相信我,我一定会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