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闻镇国长公主貌若天仙,姿容绝世,今日一见,果真是名不虚传。”
“嘘!”
跪在他身旁的一人连忙制止道:“天家嫡系血脉,不是仅凭外貌便能轻易形容的?太后归隐。原本选出的六位备选东宫死的死、伤的伤,明昭王朝再无宗室子,差点内乱频仍。
幸好镇国长公主亲自监国,短时间内稳定朝野,令众臣归心。你这话实在肤浅。”
“噢,是是是……多谢小友提醒,失言失言。”
鼓乐齐鸣,锣鼓喧天,四周人群涌动,万民高呼。
龙撵之上的萧沁澜悠然自得,逗弄着怀中小孩。
与龙撵遥遥相对的钟楼之巅,陆承韫身着粗布麻衣,头戴斗笠,一路风尘仆仆、九死一生赶回。
他双手紧握栏杆,目光直直凝视着行若无事的萧沁澜,以及……
她怀中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稚嫩孩童。
远处随侍的本采瞧见了那道身影,“主子,陆二公子好像没死。”
“嗯?”萧沁澜抬头望去。
花簇锦攒,灯火辉煌,笙歌鼎沸之中,二人穿越喧嚣,视线遥遥相撞。
“你看错了。陆二公子战死沙场,尸骨无存,他不过是一介路人。”萧沁澜淡然一笑,“毫不相干。”
&
两年前。
天色未明,太和殿高堂之上,珠帘层层垂落,萧沁澜端坐于首位,听着下方日复一日的争吵。
朝臣慷慨激昂道:“明远太后,贤昭公主,昔日前朝朝政昏暗,腐败不堪。豪州之地久旱不雨,民不聊生;淮河流域蝗灾肆虐,庄稼尽毁,瘟疫横行。中离附近人畜涂炭,几成鬼域。
“然前朝朝廷对此等天灾人祸置若罔闻,只顾自身骄奢淫逸,贪赃枉法,以致天下民怨沸腾,反抗之火四燃。”
“幸有先皇太祖皇帝洞察天时地利人和,顺应民意。且应者云集,终收服四海,推翻暴政,安抚百姓,承天启运,开创明昭新朝。其丰功伟绩,足以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知道知道,她这个公主就是这么来的。
萧沁澜望向太和殿外那仍旧昏暗的天色,神情泛起一丝疲惫,终是没能忍住,微微张口,小小地打了个哈欠。
想她豪门之后萧沁澜,大学本来主修的是政治学与历史学,却偏偏执着于国画笔墨,为那微不足道的稿费,夜以继日地推敲修改,终于导致身心俱疲,猝然离世。
灵魂穿越千年,来到这古代已有十八载。
依照封建礼教习俗,芳华已逝,未曾出阁,已是众人眼中的“老姑娘”。
曾梦想诗酒趁年华,畅游江湖,无拘无束,却不料刚刚站稳脚跟,便遭遇如此大的变故。
三年前,明昭王朝成立之后,便宜父亲与他唯一的儿子、自己的嫡亲兄长在收缴叛军时不幸离世,致使她不得不与后娘垂帘听政,以安天下民心。
只是太后为她定的“贤昭”封号蕴含深意,既期望她贤良淑德,又警醒她昭明事理。
例行歌颂完开国太祖皇帝的丰功伟绩后,众臣议论纷纷,焦点逐渐转向太子人选。
昔日左、右丞相之位已不复存在,中书省之权分交内阁,各派势力此消彼长。
文华殿大学士位列百官之前,手持笏板,深深弯腰,遮挡住面容,声音洪亮。
“臣有本启奏,今太祖皇帝大行,龙位空虚,天下虽初定,但人心尚存惶惶。
为保社稷稳固,百官安宁,国家长远之计,当从宗室中挑选皇族血脉,观其品行,以金宝册印之礼,择吉日册立为太子,承先皇之遗志,守国家疆土,肩负承天重任,护佑社稷繁荣,确保国家洪图昌盛,以安万民之期盼。”
“臣,附议!”
“老臣,附议!”
…………
殿堂之下,百官如潮水般跪倒,场面蔚为壮观。
萧沁澜无声叹了口气。
封建礼制之下弊端重重。
自己那后娘明远太后年方不过三十五,长年随太祖皇帝征战沙场,历经风霜,意志坚定,非寻常宫闱女子可比。
自太祖皇帝驾崩到现在,任凭那些开国功臣与朝臣如何恳求或威逼,太后始终未曾提及立太子之事,这其中的深意,难道还不明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