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第一次大发掘就发掘出了八千多个兵马俑。这个俑坑后来被称为“一号俑坑”。
两年之后,在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钻探发掘了两个不同的俑坑,称为“二号坑”和“三号坑”。以后说不定还会有四号、五号……
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成果实在太令人震撼,全球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都对此惊叹不已,将它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后来,国家就决定在秦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博物馆。七九年的时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当年国庆节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参观点只有一号、二号两个坑,再就是铜车马陈列厅和其他的展览厅。
而且这个时候的始皇帝兵马俑博物馆,因为资金、观念等原因,还没有修建的像后世那样,园区宏大、环境幽美、设施齐全。
进到一号坑,符伊年一下子就被壮观的场景震撼住了。一道道夯实的土墙和一列列站立在坑中的“俑”士,组成了一支严整有序、无懈可击的部队,部队里的士兵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不知道是因为今天是工作日,还是因为仍在春节,博物馆除了符伊年他们,就只有工作人员的身影了。
祝镕提议找个导游,“他们相对专业一些,数据也是准确的,总比我们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好。”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祝镕就打算出去问工作人员有没有导游上班,这时一个有点上了年纪的老人从门外走进来,听了祝镕他们的提议后,冲工作人员摆了摆手。
“我带他们进去吧。”
工作人员立刻给他们介绍,“这是我们主持发掘的黄教授,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兵马俑了。”
符伊年等人立即肃然起敬,这是大佬啊。
黄教授先是打量了一番几个人,然后问到:“第一眼看到,有什么感觉啊?”
“壮观!”二团长家的两个孩子抢先答道,“雄伟!”
几个成年人也点头,他们也是差不多的感受,太壮观太宏大,被称为“奇迹”一点都不夸张,可以说是十分贴切。
“就,还挺自豪的吧,”符伊年想了想,说到,“我们国家几千年前的历史被见证、被记录、被传承。”
黄教授看了一眼符伊年,微微颔首,领着他们往里走。
黄教授不愧是主持发掘的教授,对整个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教授带着众人走进博物馆,一边走一边介绍,从始皇帝统一六国开始讲起,讲到了他书同文、车同轨,讲到了他修水利、筑长城,当然也说到他赋税过重、刑罚严峻、施行暴政、劳民伤财……
“每个皇帝一生都是有功有过,我们后人不便评说,”黄教授推了推眼镜,“只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来看,秦虽二世十五年,但值得研究一百年。”
因为有黄教授的带领,符伊年他们有幸跟随他进入了一号坑,近距离地观看了兵马俑。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格格气宇轩昂。
祝镕身高1.88米,和这些武士俑差不多高,可以不用抬头就能看到俑士的表情,甚至可以和他们的眼睛对视。
符伊年跟他说话的时候,祝镕刚好与一尊牵着马的俑士对视,他一下子就愣住了。
一眼千年。
那一刻,祝镕觉得面前的不是什么兵马俑,那是千年前的先人、前辈、老兵,是血脉的传承、是责任的延续。
恰好此时,一道阳光从展馆上方的天窗射进来,照在面前这尊陶俑的脸上。祝镕清醒地知道自己出现了错觉,不然为什么这尊千年前制作的兵马俑,他眨眼了呢?
他,他们,活了。
这支沉默的军队,他们在这里守护了两千年,在这一刻,他们复活了,他们正无声的传递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历史的魅力,是我们根本无法阻挡的。
我和我的先祖,流着一样的血,站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肩负同一样的责任。
符伊年发觉祝镕已经站在那里很久没有动过了,他与面前的陶俑对视,似乎在交流又似乎只是观看、观赏。
符伊年走过去,握住祝镕的手,带着他继续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