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睡了一觉,早上起来又是美好的一天。
吃着烧饼,看着碗中香浓的豆浆,赵知暖脑海中又有了新的打算。
此时的黄豆多被百姓们制成豆腐、豆腐脑和豆浆。
或许是耗时间耗柴火,或是是压根儿就没人想到这种吃法,豆皮儿这种经典吃食还没出现过。
今日厨房里就有现成的豆浆,她何不试试?
“孙婶子,厨房豆浆还剩多少?”
孙雨连忙掀开锅盖:“哎呀,就剩个底儿了,暖丫头你还没喝够?不够我再去磨点豆浆来。”
“我都喝了两碗豆浆了,怎么会不够?”赵知暖笑道。
“我就是想用豆浆做一样新吃食,长平若是能考进书院,就可以让山长尝尝了。”
孙雨一听这可是重要的事情,放下了手中的活儿,将一个盖着纱布的木盆推了出来。
“这些泡好的黄豆都是今儿的备菜,丫头你看看够不够用。”
那个木盆里泡好的黄豆足足有几十来斤,足够今天的量了。
小白瞅了瞅赵知暖端来的黄豆,眼中露出哀怨之情。
今儿一大早孙雨做豆浆才磨完那么多豆子,怎么还没歇一会儿就又来了?
“嘿嘿,亲爱的小白,今天辛苦了,一会儿有香香的豆渣饼吃哦!”赵知暖摸着小白的毛商量着。
小白这才不情不愿戴上了眼罩。
石磨慢慢转了起来,淡黄浓稠的生豆汁慢慢盛满了木桶。
大火将去渣的豆汁煮开,撇去表面浮沫,再转小火慢慢熬煮,不一会儿豆浆表面便会凝起一层油皮。
这油皮又有两种制法。
若是挑起展开晾干便是豆皮儿儿,若是捏成条状晾干便是腐竹。
小孩子才去选择,赵知暖表示两者都要。
她小心翼翼将筷子一伸到底,将油皮整张慢慢挑起,搭在早就绑好的绳子上。
豆浆上的油皮揭去后,再煮一会儿慢慢又会形成第二张、第三张...
如此一直操作下去,暖食记的后院很快便晾满了一张张豆皮儿。
最后几锅豆浆浮出的油皮,则是直接用筷子夹起来挂在棉绳上。
看着院子里壮观的景象,赵知暖颇有一番成就感。
此时已快要到傍晚,吹在脸上的晚风已经带着丝丝暖意。
再过半个多月,各种菜蔬就会长出来。
新鲜的春笋、芽菜、荠荠菜、榆树钱儿...再加上这响铃卷,简直就是吃火锅的绝配。
赵知暖吸溜着口水,畅想不久之后的美食时,长平端来了一碗鲜肉馄饨。
他心疼道:“姐姐,别为我的事情操心了。明日的入院试,我定会以优异的成绩让山长刮目相看。”
赵知暖表示十分欣慰,自己是学渣,可是能有个学霸弟弟也不错。
“你不必将这事儿放在心上,我做这豆皮儿和腐竹也是为了给店里添新菜的。”
“若是受欢迎,还可以大量加工拿去食杂铺售卖。”
之前买来的宅子被赵知暖改成了作坊,从桃花村招了老实可靠的十几位乡亲加工十三香、甜面酱等和腊肠。
又通过孙记牙行在附近买下了一处带院子的店面,开了个周边——暖食记·食杂铺,售卖十三香、腊肠一类的半成品吃食和调料。
这豆皮儿和腐竹都是干货,好储存易运输。
食杂铺后院也正好派上了用场,架上十几口大锅,搭上架子,便是一个生产豆皮儿和腐竹的作坊。
店后面生产再拿去前面卖,多省事儿!
若是还能入山长的眼,岂不是又是一笔生意?
“豆皮儿?腐竹?”长平这才注意到满院随风飘荡的豆皮儿和挂在角落里软乎乎的腐竹们。
“不错,这就是我说的豆皮儿和腐竹。”赵知暖碰了碰最先挂上去的那一批豆皮儿,“再过一会儿等它们干透了,我给你们炸响铃吃!”
这炸响铃是将干透的豆皮儿下温水泡软。
卷上调制好的五花肉馅儿,切段儿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即可。
两盘子炸响铃才端上桌就被众人一抢而空,赵知暖这下心中便有数了。
*
当赵知暖提着做好的响铃卷和腐竹去崇文书院拜访山长的时候,他正笑眯眯地仔细阅读着一篇文章。
听了阿砚的通报,他脸上的笑意更盛:“快快请赵姑娘进来!”
他喝了口茶,将手中的纸折了折,小心翼翼揣进袖袋里。
此时赵知暖进来了:“小女拜见山长。”
“快快请坐!”
山长看了看她手中的食盒,开玩笑道:“呦,丫头这是带着吃食来我这里打探长平的成绩了?”
长平参加入院试那日,赵知暖无心在店里做生意,索性蹲在书院外守了一天。
还好考试结束后,她看到的是长平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