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两天下雪变天后,唐锦开始下意识地节省炭火,炭盆也不是一直在烧了。
“夫人,我是坐骡车过来的,一点也不冷!”赵知暖笑道,将手中的食盒放在桌子上。
唐锦听了直皱眉,将手中的汤婆子放在她手中,又拉着她到炭盆边:“还说不冷!手都冰凉,骡车又不是马车,哪里会不冷?”
“要我说,赶紧换个马车才是要紧的!”
她说着,心里就动了给赵知暖买马车的念头。
“马车确实是要买的,可是现在骡车更实用啊。”赵知暖笑道,“今儿我就用骡车运来一车粮食和柴火呢,想交给大人以救济灾民。”
“未来几天我还会再运粮食柴火过来。”
她又拿了两张银票出来:“夫人,这五百两也请帮我转交给大人,也好购买救灾物资。”
唐锦闻言顿时眼眶就红了,然后欣慰道:“你这孩子真是纯良又贴心。”
“今年虽是丰年,可是粮仓里的粮食主要是用来平定粮价的,按律若是想开仓赈灾必须上报。”
“老爷已经上报了,可若是等着上面的答复下来亦或是朝廷派人下来赈灾,定是得有些时日,受灾的百姓可等不了啊。”
“这一段时间老爷为了筹粮救灾,召集了城中富户,可是出粮出棉衣者寥寥,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老爷为此十分恼火。"
她用帕子拭了拭眼角的泪:“这两天又因为这场大雪四处奔波,昨儿就没有回府,我担心得不行,也不知道现在外面是个什么情景。”
赵知暖连忙拉着她的手安慰:“夫人宽心,县令大人只是忙着救灾,肯定是平安无事的。”
她又将外面的情形往轻了说给唐锦听,让她宽心。
二人如母女一般围着炭盆说着话,不知不觉天色就暗了下来。
赵知暖见状正准备起身告辞,这时有丫鬟进来禀报:“夫人,老爷回来了!”。
唐锦面上欣喜,拉着赵知暖道:“正好老爷回来了,今晚你就留下来用饭吧,一会儿我让人备马车送你回去。”
赵知暖本不想当这个电灯泡,可拒绝的话还没说出口,秦元义就进了屋。
“老爷回来了。”唐锦笑着迎了上去,秦元义快走几步小心翼翼扶着她回了座位,轻声安慰了几句,这才看向赵知暖。
赵知暖被猝不及防塞了一把狗粮,心中直呼没眼看,连忙垂着眸行礼道:“民女拜见大人。”
秦元义笑着,眼中除了庆幸还有一丝探究:“我还没来得及感谢赵姑娘,多亏了你的提醒,才能让我有所准备。”
“大人一心为民,民女敬仰万分,能为大人分忧,这是民女的荣幸。”赵知暖说得十分真诚。
若是遇到一个懒政的官员,就算她提前预警,也不会冒这个险花这个功夫准备的。
一旁的唐锦抿唇笑了笑,接过话道:“老爷怕是还不知道,暖丫头还拉来一车粮食和柴火说是要救济灾民呢,我已经让人收入库了。”
她又将那五百两银票放在桌子上:“这也是暖丫头捐的,说是用来给灾民买棉衣棉被和柴火。”
秦元义听了大喜,细细问了赵知暖然后拱手道:“赵姑娘大义,雪灾之前提前预警,现在又能慷慨解囊,我代灾民们多谢姑娘了。”
赵知暖连忙起身:“民女不敢,民女生在此长在此,又得大人照拂能在城中开店做生意,现在遇到这么大的雪灾,理应尽一尽绵薄之力。”
秦元义捋了捋胡须点头道:“你虽身为女子,可比那些富户大气的多!”
一想起那些富户扭捏的样子,秦元义就气不打一处来。
虽然前几日崇文书院的山长就来衙门里捐了一千两银子。
可是就算有了银子,这个节骨眼却买不到足够的赈灾物资。
因为大雪封路,外面的东西运进不来,城里的米粮、炭火、棉衣等都被牢牢握在富商手中。
一旁的唐锦暗自叹气,她家老爷就是太过刚直。
才来宁安县那会儿,城里的富户轮番送礼,都被秦元义拒绝了。
这大半年来,遇到各种涉及到城中大户的案子、纠纷,也是秉公处理丝毫不给那些富户面子,无形之中得罪了不少人。
这回筹集粮食棉衣,那些富户似乎是商量好一般,在秦元义面前集体哭穷。
只有个别胆小的第二天偷偷找上他捐了些粮食炭火,可是数量远远不够。
“我秦某人不收他们的贿赂,办案只看事实对错,不似前任县令那样与他们同流合污,难道还有错了?”秦元义脸色阴沉。
“竟然因为这个就敢集体给我下马威?真以为这样就能让我服软?哼!我宁愿拿出家中全部家当去救济灾民,也不会向他们低头。”
“民女敬佩大人的正直,有您这的父母官是宁安城百姓之福。”赵知暖笑道,“只是这次雪灾范围甚广,就算我们拿出全部家当也是杯水车薪啊。”
“民女有一计,即能让那些富户心甘情愿出钱出力,也不会让他们觉得大人您服软。”
赵知暖大概说了计划,秦元义还是有些犹豫。
一旁的唐锦忍不住劝解道:“老爷,就算是为了受灾百姓,您服软一次又能怎样?我觉得暖丫头的主意不错,您就试试吧!”
秦元义沉默半晌才叹了口气:“也罢,夫人说得对,这回为了百姓,就依赵姑娘的计策试上一试。”
“明日我就下帖,让他们来府中看这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