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膳时回到大同,一行人进了酒家,用了些地方菜。此地民风淳朴,一大碗面仅是京城一半的价钱,让素来不与百姓交易的几位王爷也觉得赚到了。当地酿的醋也香味独具,各样面食里都加上一点,吃起来也很是入味。前段日子还与诚亲王斗富的庄亲王,此时淳朴地吃着,津津有味,吃完凉粉吃莜面,还能再来一碗地道的刀削面。
胤禛素来比较挑,吃得精细,到了地方则喜欢尝点没吃过的,面吃一些也就够了,还是羊杂更好吃,最后用苦荞茶清了清口,就打住了。允礼与胤禛的习惯大致相仿。胤祥和允禄都偏爱面食,但和胤禛待久了,也愿意尝试些新的,只是饭量一般,简单吃了点主食就饱了。
吃饱喝足后,几人又逛了几圈。此地盛产铜器,街上有不少店铺卖着铜质的火锅、酒具、牌匾等物件。胤祥随心意挑了个好看又特别的铜镜,圆形平雕,有对称的星云纹,周围有铸文绕排“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像乎日月”。胤禛一般不用铜器,他喜欢鲜亮的颜色,而铜放久了就会变得很暗淡,但还是夸胤祥挑得好:“王眼光好,这种图案和字样,宣帝之后有的。”胤祥看不太懂,全凭对日月的心思和兴趣,摸着自己心爱的镜子,开心地回:“是,宣帝眼光和胤禛一样好。”两人默契一笑。允禄看热闹地也在胤祥进的铺子里挑了个,回去送给家里人也好,又凑到允礼身边问:“弟可看得出我选的这个又是何时的样式?”允礼扫了一眼,镜面微凸,镜纽厚大,背后纹样并不对称,只简单地刻着“长宜子孙”。允礼有点纠结:“这个我倒是不熟,也许是东汉的?”胤祥听到后面人的讨论,热心地拉了拉胤禛的袖子:“哥哥,你帮允禄看看?”胤禛知道胤祥感兴趣,也不好直接拒绝,仔细看了下,“看起来像东汉的,可偏又加上了蟠螭纹,并非东汉时流行的,十有八九是我朝民间审美。”胤禛说归说,却丝毫不留情面,可能得到皇上一半的肯定,允禄已很开心,连忙谢恩,允礼也在一旁说着受教。只有胤祥轻轻戳了戳胤禛,让他不要太直接。胤禛这才免了对面两个人的礼,勉强补充了句:“不算难看。”
胤祥无奈,拿胤禛没办法,就继续好好逛。逛到眼看着天色不早,众人再度启程,想着今日能到云冈才好。
经过晚间一小会儿耽搁,行至大同西郊的云冈时,天已尽黑。远离了人烟,此处略显荒凉,但明月高悬,夜色中武州山脚下的石窟白晃晃的,驱散了游人的孤单,其上是深邃的穹宇与漫天的明星,更显神圣。此地因佛门石窟闻名,实为一寺,号灵岩寺。这晚,他们就宿于寺中,准备明日再去观赏。
夜宿古寺,很是安心,群山之中的大佛仿佛都是守护众人的屏障,至少原以为如此。然而,临入睡时,胤祥听到无数的风穿过洞林的呜呜声,像念咒,密密麻麻的,让人有点害怕,于是更紧地缩进胤禛怀里。允禄则又挤到允礼身边去睡了。即便如此,这一夜动中有静,让人还是睡得很安详,胤祥在梦中见到了佛。次日,他们精神都很好,出了寺庙便去看窟。
一行人自东向西游览,放眼望去是难见尽头的蒙着黄土的石窟,填满山脚,绵延不绝,杂乱而整齐,想到已有千年历史,心中也是震撼。东边第一座是一双塔窟,其外壁东西两侧都残存一单层方形佛塔,可供信众入内绕塔参拜。“此窟盖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辽以前,两窟前曾建有护国寺,是我云冈十寺之一,号‘石鼓寒泉’。”住持主动介绍着。胤祥明白了,所谓的石鼓寒泉指的是这两个洞窟,但他还是想再进去确认下寒泉洞里是否真的有泉水。刚踏入洞内,果然便看见,这窟北壁西端有细泉流出,洞窟四壁上还处处雕刻着伎乐天人手持筚篥、琵琶、琴、排箫等乐器,似在演奏。绕了一圈后,胤禛指点胤祥抬头往上看,胤祥这才发现窟外壁的明窗上刻着“山水有清音”。原来胤禛上次写给李统中的字是出于佛家经典,胤祥霎时明白了,对胤禛点了点头:“哥哥好像很喜欢‘有清音’的说法。”胤禛淡淡笑道:“无他,好听罢了。”
没走几步又到了下一窟,这窟显然比前面的大多了,两门四窗,外有巨大平台。“此处即‘灵岩寺窟’,是寺里最大的窟,当也是北魏时的,只是并未完工,其中有弥勒一尊,后室有三尊大像,一尊坐佛,左右有胁侍菩萨。”允礼轻声评道:“衣纹简单,像阶梯。”住持语带敬佩:“是,后面还有更早的,衣纹凸起,且繁复些。”胤祥随口感慨道:“没颜色,可惜了。”住持连忙解释,“后面的保存较好,前窟与外界接触多,风吹日晒,颜色是难以保住。”胤祥点点头,觉得住持所言有理。
几人在第四个窟前只是稍作停留,此窟比较普通,中间有塔,一佛两菩萨。尽管如此,胤禛还是眼尖地看到了点不一样的,拉着胤祥往里看,“你看,南边壁上,写着‘为亡夫侍中造像记’。”胤祥好奇地张望了许久,才看清了,连连点头,“嗯,很用心。”说着,还有点奇怪的动容,惹得胤禛碰了碰胤祥的鼻尖,胤祥便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