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上诣景陵,至陵门外哭入。于圣祖仁皇帝梓宫前,上食奠献,旋诣孝恭仁皇后梓宫前,行百日祭礼,读文致祭,奠献哭泣。扈从诸王、满汉文武大臣、蒙古诸王、台吉、塔布囊等、齐集举哀,礼毕。上回驻行宫。
白日在祭奠中度过,胤祥这日跟胤禛跟得紧,没让自己被落下。除了出享殿后再溜去祭奠下母亲,其余时候便再无未分离。
回到行宫,两人便坐于炕前看折。河南巡抚石文焯上三折,胤祥取了一事简的,留给胤禛两本事繁的,一同批阅起来。
胤祥看到的是石文焯奏为恭缴朱批事。胤禛其实向来不甚喜欢与人交往,尤其不喜欢这些官员虚与委蛇说些逢迎的话,于奏事无益地,不对自己指出的问题作回应。折子往复不易,按照以前的往来方式,胤禛的回复到官员处便会如石沉大海一般,仿佛只有胤禛在意这些事,这些官员倒是不紧不慢,于是胤禛心中便只剩消极地不能从事的疲倦。胤禛如今回折多了,便要求每位官员都要上缴朱批,由此他们回复原先的问题也变成了约定俗成之事,这才让胤禛心里舒服下来,得以平心静气地去批折。
这日石文焯简要回了几事:“设立保甲为弭盗之良图。圣谕指示周详,臣不敢徒以泛泛文告为事。”胤祥觉得夸胤禛当然是对的,并且详尽说明地方事也无可指摘,在此批下:“ 可嘉之极。”接着又见,“河南全省田禾现在陆续收获,皆仰托圣主洪福”,胤祥带着胤禛平常感激上天的预语气回:“实尔等好大臣实心奉行感召之所致,勉之。”最后看到石文焯对通判李先益的评价,“李先益为人任性,办事粗率,未便题补,应令其照旧供职。”胤祥揣测一二地写下:“如此方是。即便题补。亦可参革。知道了。好。”零零碎碎多写了几句胤禛常说的话,以再显得更像胤禛一点。写完向胤禛报道:“哥,看好了。”
胤禛嗯了一句,专注地看着石文焯对河南漕粮的清点,“杨宗义感激圣恩,今已凑银十五万三千两弥补亏空。查杨宗义任内未买五十九年漕米十万三千七百三十一石,又应赔补未经查参之汜水县知县王召祥亏空并武陟县知县朱凛廸亏空,以上三项共银一十一万一百五十一两。……臣已令杨宗义将此项民借谷石照时价每石八钱,兑交银三万五百八十七两收贮道库……臣任内查参之卫辉府知府吴柯等六员,其未完之项着落杨宗义赔补。”算了一大通的结果就是,“伏读圣谕,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今臣勒限二年内,将所有羡余积累补苴,不许额外科派丝毫贻累百姓,其未完银谷亦着落杨宗义赔补……”胤禛看着如此大的账目,也觉杨宗义虽已还了十五万三千两亏空,还有如此之多,深深叹了口气。
胤祥看胤禛看得不甚愉快,便主动爬进胤禛怀里,跟着胤禛一起看:“禛,你别生气,我陪你一起看。”胤禛倒是转而轻松道:“我不烦。就是有些钱粮实在谅他们也还不上。”胤祥看着折子上那些大数字,便也是惊诧:“这要是都让杨宗义还,再怎么也还不上吧,他都已经凑够十五万三千两了,还能怎么凑。”胤禛也道:“是,实在不行只能拿命还。我只能管活人的事了。”说得胤祥都心里毛了一下,好在胤禛说得倒是轻快利落,接着就抱着胤祥批起来:“甚好。但不可能为新任无辜之属员。必将羡余,要你深知洞悉,留多少为养廉用,多少以补苴,好言劝导,情理皆通,方与地方百姓有益。若无缘无故新任属员,又不论其所出所入。又不管其养资,但泛言不要掊克地方百姓。恐众属员未必诚服,如法奉行也。”胤禛知道官员有所需要,并不完全苛求,只要求石文焯能按法好好奉行,以诚相禀,“谕在朕。奉行得来奉行不来在你,凡事只要实心实行,丝毫无隐为务。如果如此奏可行,一点不至为难,则妙不可言矣。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