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金缕衣[清] > 第137章 回京前日

第137章 回京前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也不知昨夜是怎么睡过去的,醒来时天已大亮,胤祥想起上次在浴池边醒来的经过,先感受了下自己的姿势。还好,这次胤禛从后面搂着自己,一切安然无恙,胤祥松了口气。这声大概被胤禛听到了,胤禛有些低哑地问:“我的王子醒了?”胤祥向后挪了挪,头靠上了胤禛肩膀,慵懒回应道:“嗯。”胤禛温柔问:“王子今日想去哪玩?”胤祥听了,小心地轻轻翻过身来,不出所料得浑身酸痛,还是咬牙忍住了表情,好不容易转过来后,胤祥一把捏住了胤禛的脸,无奈道:“如果我没被你玩笨,想来端阳节快到了,皇上兄长不是该回去了?”胤禛被捏得满足,身子又倾斜了一分,头埋进胤祥肩膀哀求般说:“怎么这么快啊,不然今年不赐茶了?”胤祥拍了拍胤禛,安慰道:“本王陪你回去嘛。”胤禛还是趁机在胤祥颈侧蹭着,吻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委屈地讨价还价:“那先休息一日,明日启程回罢。”胤祥当然也不急着回去,只是心中有数,想着拖一日再出发,从应天到京城,两人赶一赶,坐马车大略需八日,能在端阳节前两日到京,便点了点头。胤禛满意一笑,又忘记京城一般:“那我服侍王爷起床?”胤祥摆了摆手:“不敢,您的服侍我受不起。”说着就要自己起来,然而很快还是被压回榻上,胤禛伸手环过胤祥脖颈,揽着对方一同坐起来,一边说:“我的荣幸,宝贝。”胤祥被唤得脸一红,真不知兄长怎么想的,又将满语里的昵称直译成这样的汉话,听得让人发毛,干脆不看胤禛,紧闭双眼,由着胤禛给自己穿衣,洗脸。直到被抱到桌边坐好,胤祥才睁开眼,谁知竟看到胤禛赤身朝着自己,拿过旁边的里衣套上后,从上到下地扣扣子,才扣到脖颈,其下一片白净。胤祥一下子怔怔的,不知该不该闭上眼,见胤祥望着自己,胤禛脸上划过片刻尴尬,接着又掩饰羞意般地抱怨道:“王弟怎么能这样盯着我?”胤祥本还犹豫是不是要回避,又觉得这样的举动太矫揉造作不大方,会让胤禛取笑自己,尽管薄薄的耳廓已泛着红,被胤禛一问,胤祥更是不愿躲过,只好端起一旁的茶喝起来,一边强作淡定地打量起胤禛道:“哥哥自小还有哪里是我没见过的吗?”胤禛听了笑得有些快活,看着胤祥坐得严整,漂亮规矩得让人想要打乱,扣扣子的手慢了下来,三两步就挨过去,跨在胤祥并拢的腿边,接着轻轻坐在了胤祥腿上,尽管他的上衣还有一半的扣子没系,里裤也还搁在一旁的椅上。胤禛突然的靠近叫胤祥脸红心跳,气息也不稳了,逼得他只能放下手中的茶,伸手替胤禛扣着上衣扣子,一边有些僵硬地盯着胤禛的眼,抱怨道:“我说错了?”胤禛笑笑,坐得更往里了,隔着袍子撩拨了一会儿胤祥的小腹,抱着胤祥顺从地回道:“王弟没错。”胤祥被胤禛打扰地系错了好几次扣子,也没等胤禛起身,便从背后扶着胤禛,带着对方一起俯身向前,另一手敏捷地抽过椅子上的裤子,向胤禛吩咐道:“哥哥站起来,我帮你穿。”胤禛开心笑道:“弟弟真好。”马上配合地站起身,也不害臊地由着胤祥安排,然后伸手抚了抚胤祥被自己坐皱的袍子。

用过早膳后,两人对坐着开始批近来的折子,会馆里静悄悄的,窗外,秦淮河水正缓缓流淌,仿佛能带走一切烦恼。最近常在江南的喧闹里漫游,实在也怀念起安静的滋味,所以一起在此批折也成了种享受。胤祥累了便看看水,偶尔喝杯清茶,闭目养神,这时胤禛就靠过去,看着胤祥安闲的样子,也倚着身边人小憩起来。

吏部议覆,“国子监祭酒伊尔登等奏,监丞、助教、博士、学正、学录等员、各有司教之职,请停止捐纳。专用正途出身之教授、学正、教谕、升补。”胤禛读到此,念近日观科举者苦,便未多想,即批“应如所请。从之。”看到吏部折子,跟着想起前些日年羹尧奏请增粮之事,又感到当时答应得轻巧了些,也未曾想其他省份是否亦有需求,今日便趁机再弥补一二,利用他部制衡下某些官员的特殊要求,便接着传谕吏部、户部、兵部,“各省给发驻防官兵米谷草豆等项、价值不一。除已有定额省分、照常给发外。其余未曾定额省分、多寡不符。理应将本省历年给发之价、酌处其中。画一定议。价值一定。便于遵行。如遇年丰价平、稍有赢余。于官兵亦属有益。傥岁歉价昂。该督抚据实陈奏。朕自加恩。”

说来也巧,昨日刚看了应天府孔庙,胤禛今日就看到张廷玉上的新奏折,正是那日自己去礼部随口说要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之事。折中称,礼部遵上囗日议覆,孔子先世五代,俱应封公爵、以昭隆典。接着说了许多歌颂孔子和先皇的话后,终于写出结论,今部议封公。扫完这些繁复的奏言,胤禛不禁心下感慨,这张廷玉还是张廷玉。感慨归感慨,胤禛也想起前两日在孔庙与胤祥的讨论,儒家者,工具也。忆起元朝一度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齐国公为启圣王。而至明嘉靖时,以王系臣爵,改称为至圣先师孔子,改启圣王为启圣公。胤禛看了看对面坐着的胤祥,心下想着,王公虽同属尊称,王爵当然比公较尊,便觉得既然要推崇孔教,便是为汉人们找个神,那孔子先世五代岂不是更应封王。于是胤禛按照这样的思路批复了折子,准备再抬举下孔子,不过也不想太独断,便在最后补了句,著询问诸大臣具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